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概况 健康 财经 挂号 摄影 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天地>教育漫谈

办一所有温度的学校

——访桐乡市石门路学校校长盛建萍
2023-02-21 09:27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中心记者 朱方红   编辑: 沈树明 发表于:  浙江桐乡

  创建于2008年的桐乡市石门路学校,是一所以新居民子女为生源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学校以“办一所有温度的学校”为办学愿景,在15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本期《校长访谈》带你走进桐乡市石门路学校,倾听校长盛建萍的教育心声,一起来看看这所“有温度的学校”的发展。

ffa2cb7580345d22792527418d5262c5.png

盛建萍近照  受访者供图

  记者:盛校长,“办一所有温度的学校”,这一理念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温度”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盛建萍:石门路学校作为桐乡市最大的新居民子女学校,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1769人。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经过两年的沉淀和思考,在2019年,提出了“办一所有温度的学校”的办学理念,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文化的浸润,让全国各地的学生聚在一起,以心换心、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让他们在桐乡、在石门路学校感受到“家”的温度。

  “温度”元素具体体现在文化育人有厚度、校园管理有尺度(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有力度三个领域。

  记者:除国家课程外,我们的校本课程、特色课程是不是也是围绕“温度”做文章?

  盛建萍:校本课程的设置是文化浸润最好的方式,石门路学校立足“温度”理念,开展“善众教育”特色课程,使学生在“向善、从善、行善、扬善”的课程理念中,传播善的声音,积发善的能量。

  因为我们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教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学校提出了“无差别教育,有差异发展”的教学主张。因此,石门路学校的每一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学一门艺术,比如排球、田径、啦啦操、街舞、民族舞蹈、竹刻等,学校为此开设了《舞韵长鼓》《巧学巧绘》《面言塑语》《童心律动》等21个特长兴趣项目供学生选择。

  记者: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团队的齐心协力。目前,石门路学校的教师年龄结构怎么样?如何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

  盛建萍:队伍的发展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核心,目前,我们学校有在编教师95人,其中青年教师占队伍的主力。特别是这10年,随着教师队伍的逐年扩大,教师队伍建设被摆在了重要位置,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逐渐凝炼出了一套适合学校发展的“一三三”工程。

  何为“一三三”工程呢?“一”是一种育人思想:在温度校园中凝炼自身,让每一个孩子走向进步。“三”指三种途径,通过“善众引秀”“善众造秀”“善众品秀”系列活动定期在教师队伍中开展三个层面的教学活动,积极进行教育赋能的新探索,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最后一个“三”指提升三种能力——学习力:作为教师,学习是必须的途径,我们不仅要勤于学习,更要善于学习;思考力:作为教师,勤于思考能让我们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明确前进目标,从而更快地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实践力:“教育、教学、教研”是伴随教师职业生涯的三大关键词,而“教学”无疑是其中最关键的存在。“站住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是每一位教师必然经历的成长阶段。

  记者:石门路学校的学生,虽然是新居民,但很多学生就在桐乡出生、求学,未来还将在这里生活、工作,他们就是百万桐乡人的一份子。您觉得,作为学校,如何做到“教育要致远生命旅程”?

  盛建萍:为了落实“国家课程无差别教育,地方课程、特色课程有差异发展”的教学主张,做大做强做深德育文章,我们以“扬善润德”为落脚点,推出“以善知促进善知、以善心唤醒善心、以善行推动善行、以善言传递善言”四大行动。

  平时教学中,学校用“日行一善”“争做七好少年”架构善众德育体系;课程上以“善众课程”为引领,以“贻趣课堂”为核心,做实“双减”政策;安全上夯实“七个一”行动,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记者:家校共育,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石门路学校如何做好家校共育工作?有什么亮点和创新?未来,将在哪些方面进行拓展?

  盛建萍:常规工作是成立家委会,每学期召开家长会,同时,结合微信群、钉钉群等线上载体,除常规信息外,还将涉及家校共育、心理健康、亲子关系沟通等知识分享给家长,线上线下合力,共同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肥沃”土壤。

  接下来,我们还将成立家长工作坊,为家长互帮互助提供平台,并邀请教育专家开展讲座,进一步提高家长的专业教育能力。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桐乡发布”、“桐乡时间”、“FM97.1”“桐乡市广播电视台”等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0 市府网: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