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概况 健康 财经 挂号 摄影 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天地>教育资讯

“暑假焦虑”何处安放

2023-07-04 10:01   来源: 浙江宣传    作者:    编辑: 沈树明 发表于:  浙江桐乡

  随着高考、中考、期末考陆续结束,学生们期盼已久的暑假来了。

  然而连日来,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某年级暑假最可怕”之类的言论甚嚣尘上:“一年级的暑假最可怕”“二年级的暑假最危险”……高一、高二的暑假,全都“很可怕”。

  暑假是学生放松身心的好时光,也是学习提升的好时段,不论是“玩”还是“学”,本都无可厚非。然而,当原本纯粹的长假被渲染成“可怕的暑假”,当学生和家长被一些教培机构过度煽动甚至被当成“韭菜”来收割,假期就变味了。

  暑假是美好的,无处安放的“暑假焦虑”才真正可怕。我们不禁要问:暑假为何“最可怕”?面对悠长假期,学生和家长该如何破解焦虑?

  曾经人们心目中最快乐的暑假,怎么就“最可怕”了?

  原来,这些短视频认为,暑假是个“分水岭”,是孩子成绩实现“弯道超车”不可错过的关键时期。若是冷静下来分析就会发现,一些有关“暑假最可怕”的言论,与曾经火热的教培行业进行营销的话术如出一辙:比如进行“夸张式”营销,挑动家长们紧张的神经;比如自我标榜“教育权威”,套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加之视频中博主们博眼球的话语、夸张的表情、充满紧张感的配乐,很容易戳中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者的软肋。

  不仅如此,有人发现,很多视频下方都挂着各式各样的商品链接,主播们“侃侃而谈”之后,话锋一转,不是进行培训课程销售,就是卖力兜售教辅书籍。显而易见,“暑假最可怕”的论调,已经成为某些机构与平台冠冕堂皇的“生意经”。

  种种“暑假焦虑”,在大数据时代算法推荐机制的加持之下,抵达家长的手机、言谈乃至脑海中。究其根本,这就是打着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幌子,行流量带货、忽悠敛财之实。

  毫无疑问,让学生在暑假期间保持一定量的学习是必要的。近年来,国内的学校开始普遍注重素质教育,在适量的文化课作业之余,安排孩子们一些体育、劳动和社会实践、美育、德育等作业。

  而“暑假焦虑”渲染者,却通过刻意营造成绩在一个暑假就能实现“一飞冲天”式逆袭的论调,以煽风点火式的话术贩卖焦虑,其危害不容小觑。

  一是加剧“剧场效应”。按照群体心理学分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争强好胜感,在信息轰炸的催化下,放大了“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晰站了起来,后排观众只好跟着站起来”的剧场效应,导致部分家长产生一种想法:别人家孩子都在提前学,我们不得不学。而这部分家长的焦虑,就会引发更多家长的焦虑,继而容易引发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焦虑,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卷”。

  二是诱发高分低能。频繁刷题或是集中培训,有可能带来一时的成绩提升,却可能导致部分孩子丧失时间管理能力、自主学习意识、深度思考能力等。一旦进入需要自主学习的大学校园后,这些孩子的能力薄弱之处就很可能暴露出来。

  事实上,除了应试教育能力外,孩子的其他能力也很重要。正如有网友说:“一个小孩的成长和发展是多元的,除了学习,人格、情商、阅历的拓展健全都很重要。前者靠上学的时候提高,而后者就靠放假期间提升。”

  三是歪曲教育本质。把“教育”二字拆开来看,除了教书,还要育人。中国人历来说,“重精神,贵德育”,“养体开智以外,又以德育为重”。而长期营造分数焦虑、文凭焦虑的氛围,则有可能让更多的人陷入“唯分数论”,使教育走向极端化,脱离教育“以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内核。

  那么,如何来消解家长和孩子的焦虑,让暑假变得不那么“可怕”?

  加强“家长心理学”教育尤为重要。人到中年的家长,往往会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境下,把自己的恐慌无力感、怅然若失感,转移到对孩子的期待上。

  事实上,除了单纯看成绩,陪伴孩子成长、和孩子共同成长,才是更为健康的家长心态。如今,与家长、学生相关的心理健康讲座越来越多,其初衷正是让“培育孩子健全人格、陪伴孩子共同成长”成为应有的心态,真正走进家长心中。

  在“双减”语境下,媒体应以正确导向引导社会舆论。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都更应关注考生如何进行志愿填报、如何做好人生规划等服务性选题,帮助考生和家长打破信息壁垒;同时,多关注、宣传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以及他们在其他方面的优秀品质。

  从规范教培机构的角度看,除了线下治理之外,还要提升线上巡查力度。不久前,教育部就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严厉打击各种隐形变异的学科类培训。

  与此同时,平台也应肩负起监管、治理的责任。对于制造焦虑等宣传营销手段,要坚决进行遏制,严格审查自媒体账号的所谓“名师”身份,对违规发布行为该删除删除、该封号封号。

  炎炎酷暑,为何要设置暑假?就是让孩子们可以充分休憩、尽情玩耍、拓展视野、接触自然。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而学会如何收放有度、劳逸结合、亲近自然、同伴交流、融入社会、热爱生命,这些特殊的“暑假补习”内容,是让孩子们终身受益的修为。

  “暑假焦虑”何处安放?不妨从让“暑假”前的定语重新变回“快乐”开始。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桐乡发布”、“桐乡时间”、“FM97.1”“桐乡市广播电视台”等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0 市府网: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