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概况 健康 财经 挂号 摄影 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桐乡>文学

地方书写的公共意义

——读俞尚曦《三千里路船和橹》
2022-04-21 09:10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王 净   编辑: 金悦欢

  俞尚曦,早年插队农村,躬耕陇亩,时逾十载。回城后曾执教中学语文。1985年迄今,从事地方志编纂三十余年。

  俞尚曦先生的《三千里路船和橹》由其老友钟桂松先生作序,女儿俞正澍写跋,于2020年夏天出版。

  书分三章,分别是“乡情正浓”“此情可待”“往事如昨”。首章聚焦其故乡洲泉,特别是南泉村独圩廊,梳理历史演变,钩沉乡邦人物。次章着笔家族师友,述往事,忆亲情。尾章倾墨于个人经历和见闻,感身世,慨浮沉。

  书名曰《三千里路船和橹》,“三千里路”非为实指,极言路程之遥;“船和橹”意指作者插队时期的船民生涯。以此为书名,似乎略与书中内容相违,因为作者的船民生涯均写在尾章,首次两章与船民经历相去甚远,分别是怀念故土和回忆亲友。既然如此,作者为何以偏概全,执意取名为“三千里路船和橹”呢?

  我想,个体生命中总有一些关键事件,这些人事彻底影响和改变了我们,以至于我们无法忘怀。

  或许那段船民生涯,就是尚曦先生生命中的关键事件。他以“三千里路船和橹”为书名,既见事实,也可见它在生命中的位置和分量,更可体会人生在磨难远去之后“志以明怀”的意味。

  尚曦先生先后以四篇长文记述了他插队时,从什么农活都不会做的“眼睛架子”到一名可掌舵行船的船民经历。女儿正澍也在跋里提及,父亲的船民生涯“给予他在往后的岁月里与困难抗争的勇气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然而,念及尚曦先生的志书编纂经历和地方文史专家身份,我想他倾注笔墨细述船民往事的经历,除了这是个人生命中弥足珍贵的经历这层原因外,其深意可能在于那段个人经历是有其时代因素的,因此详细记录此一史实,既是在写个体,也是在写时代。这和他在地方志编纂中领受的“实录”精神有关,也和他存史的考量有关。由此,他的个体的、地方的写作也就具备了公共书写的意义。

  在我看来,一如国史与方志,就写作来说,也存两种情况,一为公共书写,一为地方书写。所谓公共书写,是指超出一时一地而进入国家和历史视野的写作。比如陈寅恪的史学写作和王国维的学术评论,早已进入我们的公共视野,为全民所共享。所谓地方书写,则指那些致力于地方文史、乡邦人物的写作,此种写作为整理地方文史,延续地方文脉作出了极大贡献。

  地方书写和公共书写是互为补充和影响的。以尚曦先生此书首章为例,他梳理洲泉一地的演变史,不仅写到北宋南迁有二十余家中原士大夫落脚于此的史实,还写到了洲泉“千年吴”大家族名人辈出的现象。尚曦先生先后经手整理编纂过《桐乡市旅游志》《洲泉镇志》《崇福镇志》《凤鸣街道志》《乌镇志》《福严寺志》,又著有《桐乡书画篆刻人物》等。得益于尚曦先生对文史的熟稔,他在此章中的书写虽然落脚于狭小的故土,却是着眼于宽阔久远的历史,他的眼光并没有受限于地方视角。

  就是在本书的次章回忆亲友的部分,以《父亲》一文为例,除了亲情外,尚曦先生父亲的经历和命运也颇能引起人对时代的感悟。据《石门黉案册》记载,其父俞琨先生是光绪廿四年秀才。他能诗善文,书专行楷,入过同盟会,早年与陈英士交往密切。1954年遭遇时代变故后,不仅家中藏书悉数尽毁,家庭成分还直接影响了子女的就学和工作。时代巨变和个人浮沉交织的复杂往事,发人深省。

  在书中,那些对故土的深沉之恋和对亲友的赤诚之情,也有显而易见的价值,让我们能在其中感到人情之暖。如今,当年的苦难已化为生命的记忆和精神的资源。而那写出的文字,一如钟桂松先生所说,“写出了一代人共同的往事和经历”,这也许就是地方书写的公共意义吧。

  ○王净 皖人客浙,语文教师,任教于桐乡市高级中学。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桐乡发布”、“桐乡时间”、“FM97.1”“桐乡市广播电视台”等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0 市府网: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