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概况 健康 财经 挂号 摄影 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桐乡>文学
丝粉汤、烧麦、“沸沸”、排骨面……

街巷里的“桐乡味道”

2022-10-20 09:25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中心记者 庄菲菲 沈惠娟/文 潘竞毅 沈泽瓴/摄   编辑: 沈剑慧 发表于:  浙江桐乡


  巷子深而窄,却藏着这座城市最真实的模样,它们隐入尘烟,却又无处不在,仿佛无数条潜入肌体深处的毛细血管,将城市脉络紧密相连。


位于钱家白场,被坊间称为“第一烧麦店”内的烧麦。  

桐乡丝粉汤界的“顶流”——金兰丝粉汤。  



散落街角巷尾的小吃

让吃货念念不忘


  在桐乡,有这样一块地方,它在鱼行街以南,东兴街以北,梧桐大街以东,城河路以西,被称为钱家白场。碗大的地方,却聚集着超过60家商家和150户住户,小吃店、美甲店、服装店,店连着店;平房、楼房,屋檐压着屋檐。商户的吆喝声,食客的点单声,街坊的串门声,弯弯绕绕的巷子,一串凌霄花从院墙上垂落……我们今天的“主角”就藏匿在这样的老城厢中。

  桐乡人爱吃丝粉汤,而要说桐乡丝粉汤界的“顶流”,非金兰大酒店后面的金兰丝粉汤莫属,这家开了近30年的小吃店,不知曾陪伴多少桐乡人度过了难忘的学生时代。“要吃点什么?”一走进院子,熟悉的煤炉味裹挟着热络的招呼声扑面而来。“两碗丝粉汤一份豆腐干,好哇?”眼见我们对于吃什么有些踌躇,年轻的老板利落地帮我们拿了主意。

  去时已过下午3点,店里依然人声鼎沸。来店的基本都是老客,刚从菜场出来的老阿姨拎着晚上要烧的菜,与对面拼桌的老街坊偶尔聊上几句。年轻的面孔走了一波又来一波,吃完一碗还要打包几碗带走,不大的小吃店里弥漫着独属于这座小城居民的默契与温情。

  从十几年前落脚钱家白场开始,探店者便一波接着一波,慕名而来的人从桐乡本土逐渐延伸到外地。一碗小小丝粉汤,为何能多年保持热度不退,内里究竟有何窍门?老板却示意我们看向墙边长桌上提前拌好小料的丝粉汤碗,坦言没啥秘诀,“丝粉汤,做的就是敞亮。”

  肉丁、虾米、火腿肠碎,搭配着桐乡最出名的榨菜,七八种小料一同拌在碗里,等客人一来,用煮好的丝粉一冲,一碗老底子的丝粉汤就大功告成。清凌凌的丝粉软嫩爽滑,勺子来回一搅,丰富的配料便与丝粉交织在一起,呼噜噜几口落肚,全身毛孔从头顶舒畅到脚尖。若是再淋上一勺桐乡辣酱,清爽的汤头渗出丝丝辣意,口感层次立刻变得分明,仿佛注入灵魂。

  若要问丝粉汤的最佳伴侣,那绝对是5块钱4串的五香豆腐干。坊间传闻,没吃过这家店的豆腐干,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桐乡人。说起自家的豆腐干,老板有些骄傲,能把寻常的豆腐干卖出名气,关键就在这搭配豆腐干的秘制酱料里。

  金兰丝粉汤用的酱料类似桐乡的甜面酱,却又有些许不同,清甜中带着豆子香。据老板所说,他们每天用的酱都是一早新鲜熬制,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也正因此,即便放在冰箱也撑不过两天。早已在锅中卤得香香软软的豆腐干,裹上这秘制酱料,一口下去,齿颊生香。

  桐乡人喜食烧麦,尤其是鲜肉烧麦,顶顶有名的就是这间弄堂里的烧麦店,坊间习惯称之为“第一烧麦店”。距离金兰丝粉汤不远,往东步行不消50米即可到达,有些简陋,甚至连门头都没有,只有大门上手写的“本店烧麦营业”6个字可依稀辨认买卖内容,平铺直叙,直白坦荡。

  从附近街坊口中得知,烧麦店营业时间只限上午半天。也正因此,待我们到达时,店已是“铁将军把门”。斑驳的木门因经历岁月洗礼显得饱经风霜,透过窗户,能看到店里早已收拾利落,炉子熄了火,蒸笼堆成了小山高。

  隔壁的彩云理发店传出了电视的声响,路对面的书画店店主正专心作画,日色变得很慢,一切都像极了木心先生笔下的世界。失落间正准备打道回府,却被不远处老姐妹聚会的谈笑声吸引。“烧麦店现在不开门是吗?”带着铩羽而归的不甘心,忍不住上前搭话。“只做上午,下午不做的。”优雅的奶奶摆了摆手,随即又好心嘱咐我们明天再来。

  奶奶名叫徐兴宝,与开烧麦店的李福康做了几十年老街坊。这30年来,随着烧麦的走红,越来越多的陌生面孔走进了这条小弄堂,大多都是闻味而来,像今天这样的搭话她已见怪不怪。

  不过,大部分来的还是吃了二三十年的老食客,包括周边的街坊四邻,也包括徐奶奶。“今天早上还吃了呢,一笼烧麦,一碗咸浆,顶适宜。”爽朗的笑声里满是对老街坊的称赞。

  李福康的烧麦到底好吃在哪里,能让人吃了几十年不生厌倦?用徐奶奶的话说,就是皮薄肉大,更重要的是,味道几十年如一日。光顾一家店,吃的不止是味道,更是习惯,这也正是这间烧麦店能拥有如此多忠实食客的原因吧。

  味道连接着过去,唤醒了那些沉睡在脑海深处的记忆。从徐奶奶与老姐妹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中,得知现年78岁的李福康14岁学艺,曾在企业里做了一辈子点心,退休后又开起了烧麦店,从早上五六点起床到中午12点结束营业,一天能卖百八十笼。

  李福康的烧麦与其他桐乡烧麦略有不同,鲜肉为冬笋的加入鲜上加鲜,手擀的皮子因为太薄,一蒸就变得透明,轻咬一口,汤汁瞬间涌上舌尖,让食客直呼“鲜掉眉毛”。

  说话间,对面的烧麦店木门吱嘎作响,原来是钓完鱼的李福康回来了,也正因此,终于见到了那块传说中的“桐乡第一烧麦”牌匾。做了一辈子烧麦,李福康为这份肯定感到骄傲。


  桐乡美食“江湖”中的集大成者

食客趋之若鹜

                                                     让人食欲满满的粉丝煲。         

  有散落街角的美食,也有集大成者的美食“江湖”。提起“大发大”三字,便会唤醒桐乡人的味蕾,短短几百米的路,涌动的是美食“江湖”的风云。

  秋冷的夜,萦绕脑海的一碗粉丝煲,总能让懒散的你快速蹦下床,赴一场舌尖上的约会。一墙之隔的两家店都摞起了高高的油面筋袋子,一排排灶眼里的火舌翻滚着砂锅中的食材,五六十个菜品一溜排开,任选素菜与加选荤菜是约定俗成的“点单”方式。学生年代,如何在素菜任选的底价内,在浅浅的不锈钢小盆中高高摞起不塌的菜品,吃得打饱嗝也是门值得一乐的技艺。

  选阿良还是小毛,是两派粉丝几十年的争论,却共同成就了大发大粉丝煲在桐乡人心中的口碑。满满一锅食材被汤汁激活,完美诠释“混搭”的奇妙。爽脆的藕片、Q弹的粉丝、“啵吱啵吱”的小腊肠、吸饱汤汁的绵软土豆丝、滑嫩的金针菇、香脆的榨菜条、秘制卤味……你想要的这一锅都能满足。最为经典的标配当属上桌前抛下的六七颗油面筋,拿起筷子一浸到底,快速化身韧劲十足的面皮。说是粉丝煲,粉丝已然成了点缀,但其灵魂作用不可或缺。“呲溜”一口粉丝,“嘎吱”一口配菜,再来一口碳酸饮料,“次哈次哈”中,何其乐哉。

  走出老城厢,太阳开始下山,日光变得微弱,与此同时,一场跟夜间有关的狂欢正式拉开了大幕。

  背靠环北新村,面朝兴安小区的兴安路也是不少桐乡人心中美食街的代名词。夜幕将街道点亮,随之烧烤摊前烟火升腾而起;小饭馆内锅碗瓢勺“叮当”四起;面店前台的小音响中支付宝到账的电子音不时响起;煲店后厨菜刀与砧板的碰撞声越来越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赴约”,喧嚣的氛围中弥漫着勃勃生机。

  “昨天,我们还在小红书上刷到了介绍我们家的视频。”在斌斌面馆,老板娘一脸乐呵地翻出视频给我们看。经营了15年的斌斌面馆,靠着一味“绝”字当头的干挑口味,不做夜宵却日常200碗面打底,靠着口口相传的口碑在桐乡人心中立足了干挑面界的分量。

  24小时营业的老老头建明羊肉面,从中山路“火”到了兴安路,它走到哪里,老食客们就跟到哪里。羊肉软而不烂、汤头浓而不腻、口感敦温醇绵……“之前根本没有店招,都是大家一口一口叫出来的,后来我们索性注册成了商标。”“老老头”姚建明是这家羊肉面店的活广告。如今,随着人气越来越旺,“老老头”的儿子姚伟龙也回到自家店中,与家人一起围在羊肉锅边忙活起来。如何让这一秘制口味走到更多羊肉面爱好者的身边?这位“90后”“面二代”的创新思维正在寻找实践的契机。

  从开化远道而来的清水鱼、溪水鱼、鱼钩鱼经何记小平鱼虾馆将衢州“鲜辣”这一味表现得淋漓尽致。一道红烧鱼钩鱼配以白皮黄瓜、紫苏,肉质鲜嫩,口感鲜辣,轻轻松松两碗米饭一点都不夸张。

  阿华鱼煲的鲜香滑嫩,鱼肉与汤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螺蛳的调鲜恰到好处,Q软的豆腐让口感更具层次,厚实的土豆片炖得酥软,再嘬一口汤,“哈——”灵!


  最接地气的“宝藏”美食

  就藏在小镇上

“沸沸”家的烤串。            

                                                                                             名声在外的“乌镇排骨面”。

  离开桐乡城区,走320国道,几十分钟车程就来到了崇福,在这个拥有千年运河文化的小镇,夜间经济的繁荣程度比起城区也丝毫不让。

  说起崇福神仙夜宵美食,不得不提的是石马转盘处的石马沸沸,老板名叫郭庆林,2016年和妻子二人从安徽来到桐乡摆起了炸串摊头,这一摆就是六年。

  “沸沸”可以说承包了桐乡千万吃货的童年时光,放学铃一响,背上书包就直奔“沸沸”摊头。实际上,“沸沸”为桐乡民间叫法,书面说法应该为炸串,外形类似烧烤,但烧烤为炭火烤制,而炸串则是高温油炸。年糕、香肠、里脊肉,各色食材经竹签子一串然后扔进油锅,油珠滋滋啦作响,不一会儿便香气四溢,什么减肥养生,全都“与我无瓜”。食材因为经历了油锅的“洗礼”变得焦香酥脆,涂上神秘的灵魂蘸料,再撒上孜然王香料,一天的快乐都在这小小炸串中找到了源泉。

  为了适应桐乡人“吃甜”的口味,郭庆林一开始就对蘸料进行了调整,这六年间,生意越来越红火,路边摊搬进了店面,食客也从石马一带经口耳相传延伸到周边镇(街道)。

  “沸沸”红在夏天,尤其是夏天的夜里,不少食客甚至不惜驱车十几公里,只为一口美味。傍晚5点华灯初上,郭庆林的路边摊开始营业,七八个小时,能卖出上千串,食客络绎不绝,高峰时期还会大排长龙,为此,他还叫上了自己的女儿和女婿帮忙,“挺好。”六年时间,小小集镇将他们对于生活的热情全部点燃。

  “你去乌镇吗?北花桥下的春卷帮我带一些,去晚了就没了!”在隔着桐乡城区与崇福相望的乌镇,去北花桥东堍的春卷店,咬一口老陈做的春卷,多汁的肉馅混合着葱叶的清香,油亮的肉汁流溢出来,不干不腻,香气诱人,别提多得劲了。

  乌镇新华路上的一家排骨面店毫不起眼却也美名远扬,从各地赶来一尝风味的食客不在少数。腌制好的排骨拌着面粉现炸,沥油后加入调味汁,再连汁一起舀出浇在刚下好的面上。排骨松酥、面汤滑润、面条筋道,几种味道交合在一起,真是“鲜得来”。

  定格生活的,不是一张张无声的照片,不是一段段隔着屏幕的视频,往往是一缕缕从街巷中传出的熟悉味道,丝丝缕缕将脑海中的记忆碎片,“缝补”成清晰的回忆。在这样的市井烟火气中,氤氲着最诗意的生活。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桐乡发布”、“桐乡时间”、“FM97.1”“桐乡市广播电视台”等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0 市府网: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