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概况 健康 财经 挂号 摄影 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桐乡>文学

桐乡人的云龙阁

2022-10-20 15:55   来源:    作者: 中心记者 庄菲菲   编辑: 沈剑慧 发表于:  浙江桐乡

  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桐乡。能唤醒乡愁记忆的,不只是熟悉的风景,更有那忘不掉的“家乡味”。“桐乡风物”栏目,聚焦桐乡独具特色的风物特产,带你寻找记忆的“桐乡味道”。


  在梧桐大街与东兴街交叉口,伫立着一幢6层大楼,外形略显老旧,曲尺形造型,奶黄色墙面,铝合金门窗,底楼开着一家眼镜店,顶层挂着快捷酒店的牌子。路旁的梧桐树沿着大楼外墙一路生长,长长的枝丫径直探进了三楼窗户。没有人注意到,这幢如今看来毫不起眼的老式建筑,竟是当年搅动整个桐乡城风云的云龙阁。


图片

云龙阁快捷宾馆。

这是一段国营饭店的兴衰史


  云龙阁,对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桐乡人来说,这是一个稍显陌生的词,初次听到甚至可能一头雾水。然而,往前推二三十年,这个词却代表了一代桐乡人的记忆,一段属于50岁以上人的集体记忆。

  云龙阁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明万历年间,清代冯景夏《重建云龙阁碑记》中曾记载:“胡邑侯(胡舜允)之建斯阁也,升栋行礼,风云骤至。侯曰:‘天不欲竣吾工乎?’旁一生应曰:‘风雨所以助云龙也。’”清初,云龙阁毁圮,后虽经多次重修,但最终还是毁于大火,湮灭人间,只作为地名存留至今。

  1983年,在原本云龙阁的旧址上,一栋名为云龙阁饭店的综合性商业大楼正式开门迎客,我们讲述的云龙阁,指的就是这里的云龙阁饭店。饭店由梧桐菜馆、梧桐点心店等一批老字号合并而来,为桐乡市饮食服务有限公司下属单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国营饭店”,归属权为国家所有,利益归上级主管部门,职工按国家标准领取工资。

  云龙阁一带向来就是繁华的商业街,在当时的桐乡,商业大多还是聚集在梧桐大街上,譬如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向农饭店、聚宾饭店、东风饭店、梧桐菜馆和向阳旅馆。老底子的梧桐大街并不长,最南延伸至如今的振兴路,最北到影剧院,也正因此,建于云龙阁旧址的云龙阁饭店自然被放到了商业街的中心地带。

  云龙阁饭店应该算是当时桐乡城内档次最高的饭店了,下设旅馆、饭店、中西点心、浴室、商场、冷库6个部,经营范围涵盖住宿、餐饮、中西点心、冷饮、洗浴等诸多内容。饭店部供应炒三鲜、糖醋排骨等,点心部供应中西点心,有烧麦、小笼包、大肉包,夏天特别供应的八宝汤、糯米糖糕、棒冰雪糕等冷饮,是孩子们的念想,还有桐乡人念念不忘的鲜奶蛋糕,皆是出自这里,至今依是桐乡一代人舌尖上的回忆。在那个改革开放之风始吹、生活物资略显匮乏的年代,云龙阁饭店的出现极大开拓了桐乡人的眼界,因此一经面世便席卷了整个桐乡。

  在当时,如果能去云龙阁饭店吃上一顿,可是一桩值得吹上一两个月的大事情。于是,每天一早,便有无数揣着粮票的食客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一睹云龙阁饭店的风采,生意红火程度可以用“现象级”来形容。回忆起那段“一位难求”的时光,桐乡市饮食服务有限公司现任董事长李勇光至今仍然记忆深刻,自20世纪80年代初从宁波商校毕业,他便直接被分配到了筹建中的云龙阁饭店担任经理,可以说一路看着这家老牌国营饭店从起步到成长。


图片

                                   △云龙阁旧照


  然而,这样的辉煌时光大概只维持了不到10年,进入90年代,随着梧桐大酒店、光明大酒店、国际大酒店的相继开张,云龙阁饭店影响力逐渐减弱,慢慢退出大众视线。

  对于昔日“掉队”,李勇光如今已十分坦然。那时的云龙阁饭店,在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后,企业职工趋于老龄化,人员结构出现问题,体制僵化,企业内部矛盾重重,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放开,经营模式更灵活的个体兴起,加上相继开张的各大酒店,形成挑战外也动摇了军心。心思活络的员工相继走出,或跳槽或下海经商,面临内外双重夹击的老牌国营饭店不得不败下阵来。

  1998年后,云龙阁饭店改变经营策略,收拢经营业务逐步向资产管理发展,从最初的饭店到后来的点心店,再到最后浴室的停业,在桐乡美食江湖卷动了30年风云的云龙阁饭终于消失在桐乡人的视线。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翻涌起无数尘埃,所有的辉煌,都湮没在了尘埃里。站在如今的大楼前,很难再找到这家老牌国营饭店的痕迹,顶层换上了快捷酒店的招牌,大楼背后的服饰商城大门紧闭,只在曾亲身经历那段时光人的只言片语中,才可依稀拼凑出云龙阁饭店昔日的模样。


这是一段桐乡饮食文化的成长史

  和大多数国营饭店一样,云龙阁的落幕是历史必然,它的命运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它的身上有着太多的时代烙印。然而,在它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的同时,那些在国营饭店炉台旁成长起来的大师傅们,却带着那些源自国营饭店的手艺散落到桐乡城各处,极大丰富了桐乡的饮食文化,也形成了一代人的味觉记忆。

  桐乡人爱吃面,桐乡的面店没有上千也有几百,你若问一个桐乡人哪家面店好吃,他必然能给你报出一长串来。但在20世纪80年代的桐乡城,你若问这个问题,大多数人会说,是开在梧桐大街北段影剧院附近的何三娜面店,何三娜的三鲜面,曾是一代桐乡人舌尖上的美好回忆。


图片

                               △影剧院旧照


  大家都知道的是,何三娜的三鲜面料多实惠,肉皮、腰花、黑木耳、青菜、豆腐干、肉圆子、爆鱼、笋、茭白,十几种配料,盏子里要放满满一盏。大锅烧面,面汤清爽,再落小锅,滋味正,可以红烧,也可以白烧,一分钟一碗,又快又好吃。

  大家不知道的是,开面店这对夫妻档就出自桐乡市饮食服务有限公司,掌勺的叫何三娜,是云龙阁饭店的炉台师傅,负责下面的叫金品元,大家习惯称小名“毛毛”。金品元今年78岁,1976年进入桐乡饮食服务有限公司下属的东风饭店,在东风饭店管了9年面锅。那是一个物资极其匮乏却又充满了美好回忆的年代,一角钱一碗的馄饨,撒了红丝绿丝的八宝汤,而最俏的当属9分钱一碗的阳春面,排队的人从早到晚,一天光是面就要用掉好几十斤。

  1985年,随着政策的放开,夫妻二人跟饮服公司签订承包经营合同,名噪一时的何三娜面店由此起步。何三娜面店能迅速风靡桐乡城,跟那手在国营饭店炉台旁历练了数十年的手艺脱不了干系,腰花必须切出麦穗花,这是一名国营饭店炉台师傅最后的倔强和坚持。

  烧出了名气,生意越来越红火,即便后来搬到了公园路上刚造好的商业大楼底楼最角落位置,生意也一点不显颓势。后来因生变故,三娜三鲜面成为绝唱,却依然让一代人念念不忘。

  离开桐乡22年,冯明星最难忘的还是那口桐乡面的味道。这段时间,适逢家中老房拆迁,出于叶落归根考虑,便赶回桐乡,着手新房装修事宜。在回来的这些日子里,冯明星每天必去李家浜路上的桂英小吃店报到,不是黑鱼片面就是鳝丝面,要么就是三鲜面,边吃还边嫌弃,烧面师傅桂英也不恼。

  很多人问过桂英,是不是何三娜的徒弟,桂英一般都矢口否认,在她看来,自己不过是在何三娜面店切切弄弄做了六七年。而实际上,在何三娜不带徒弟的遗憾下,桂英手势一样、口感差不多的三鲜面,成为当年钟情于何三娜三鲜面那帮老饕如今唯一的慰藉。

  桂英的店里大多都是像冯明星这样的老主客,一路从何三娜三鲜面那个年代走来,又跟着“徒弟”桂英走过了20年。他们眼中的何三娜太邋遢,而桂英刀工“一般般”,即使比起其他面店已经高出一截。他们一路抱怨却又一路跟随,从曾经的文昌路到如今的李家浜路,用漫漫一生时光,追寻那份留在舌尖的记忆。

  桐乡面店多,土菜馆也多,饭点时走在街头巷尾,生意最红火的莫过于那些挂着“xx土菜馆”的吃食店,对本土菜的热爱已经刻进了桐乡人的美食基因。钱塘新世纪大酒店行政总厨方建华算是桐乡本土菜领域小有名气的人物,但大家不知道的是,他也曾属于那个云龙阁时代。


图片

△钱塘新世纪大酒店


  同样毕业于宁波商校的方建华是李勇光的同学,1981年刚过完年,25岁的方建华就被分配到了当时的梧桐菜馆。后来梧桐菜馆被合并,云龙阁饭店成立,方建华也就顺势成了云龙阁饭店的一名炉台师傅。

  在方建华的记忆里,云龙阁饭店一共6个炉台,6名师傅各自掌管一个。在当时,炉台师傅可不比现在轻松,没有帮工的情况下,又要管好锅中菜,又要顾好炉下火。每天早上,通煤炉、清煤灰是必备项目,加上炉子里烧的是煤球,烧菜还要算好时间。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方建华的职业生涯成长开启了加速度。

  围着炉台转的几十年间,方建华手下出了不少名菜,大部分源自桐乡民间,如逢年过节做的发菜肉丝、干贝芙蓉蛋、肉末烧海参,当然,还有那道闻名遐迩的蟹粉糊,慕名而来食客无数。

  蟹粉糊的味道源自方建华童年过年时的味道,在那个物质并不充裕、一粒糖都要放到年初一吃的年代,几毛钱一斤的螃蟹是不舍得下手的奢侈食材。用鱼肉代表蟹肉,肥膘肉代表蟹膏,咸蛋黄代表蟹黄,几样食材组合起来,再加入吃蟹最关键的姜醋二味,没有一点蟹的成分却像极了蟹的味道,让童年的方建华大大解了馋,也对他日后的人生轨迹产生了影响。如今的他,成立了方大厨工作室,热衷于本土菜的二次研发和人才的“传帮带”。

  无论是以一碗三鲜面靓绝桐乡城的何三娜,还是将本土菜做到极致的方建华,亦或是得了“桐乡第一烧麦”美名的烧麦师傅李福康,他们都来自那个辉煌的云龙阁时代,他们的手艺或多或少都带着云龙阁时代的影子。如今,云龙阁远去,手艺却依然传承,在守正创新中,续写着一段段有关桐乡饮食文化的故事……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桐乡发布”、“桐乡时间”、“FM97.1”“桐乡市广播电视台”等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0 市府网: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