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概况 健康 财经 挂号 摄影 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桐乡>文学

桐乡“四酱”,真香!

2022-10-27 10:10   来源:    作者:    编辑: 沈剑慧 发表于:  浙江桐乡

  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桐乡。能唤醒乡愁记忆的,不只是熟悉的风景,更有那忘不掉的“家乡味”。“桐乡风物”栏目,聚焦桐乡独具特色的风物特产,带你寻找记忆里的“桐乡味道”。


  中华饮食文化中,“酱”的地位至关重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酱排行第五。细细想来,从南到北,从东至西,似乎没有一个地方是全然不吃酱的。

  在桐乡人的饮食体系中,“酱”同样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酱”可以是一类佐食调料的统称,如桐乡人爱吃的甜面酱、红辣酱,还有顶顶有名的桐乡辣酱。“酱”也可以指代一种食物加工方式,经历了漫长发酵环节的小麦、黄豆、蔬菜、肉等食物,既实现了保存时间的大大延长,更完成了对风味的二次转化。


桐乡辣酱

  酱的风味千变万化,总是随着不同地区习惯口味适时调整,正如四川的郫县豆瓣酱注重“麻辣”二字,东北的大酱主推“咸香”风味,桐乡出名的酱则是以“甜辣”著称。

  身处繁荣富庶江浙沪“甜食圈”的桐乡人,却偏偏生出喜食辣味这样的脾性,不得不说桐乡的饮食文化是有些另类的。但桐乡人追求的辣又与其他地区不同,以甜为主,甜中微微带辣,辣甜兼备的桐乡辣酱可谓满足了桐乡人对美味的全部想象。

  小小一瓶辣酱,何以冠得上“桐乡”二字?不得不说,这瓶辣酱还是有些来历的。


图片

“梧桐牌”桐乡辣酱。        

  桐乡辣酱,也称桐乡甜辣酱,据传有着近三百年的历史,乾隆年间因被选为贡品而声名大震。清末,泰顺籍老板杭长盛到桐乡城里南门直街中段开办杭长盛酱园,并请来师傅专门研究“桐乡辣酱”,从此桐乡辣酱香飘万里,涌现了丁永大、利盛、源大等一批制酱老字号。

  在上世纪90年代前,国营的桐乡酿造厂生产的“梧桐牌”桐乡辣酱曾经风靡江浙一带,不少上海人专程前来求购,走亲戚都要特地带上几瓶辣酱送人。但好景不长,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酿造厂“一厂独大”的局面被打破,在激烈的价格战中,“梧桐牌”举步维艰,逐渐在桐乡人的生活中销声匿迹。

  钱利荣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学习制酱,等到后来桐乡酿造厂停产,又请来了酿造厂的生产科长乔掌泉,获得了正牌梧桐辣酱的全部生产工艺,并注册了“蚕叶”牌商标。时钟的指针拨转到现在,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变成了眼前的老人,30年间,昔日桐乡遍地开花的制酱厂,如今只剩4家,而钱利荣所在的桐乡市高介湾酱菜厂,成了日晒这种传统制酱工艺的唯一坚守者。

  霜降节气,天气渐冷,走进位于梧桐街道的桐乡市高介湾酱菜厂,馥郁的酱香味扑鼻而来。酱园里,50只硕大的酱缸排列得整整齐齐,经历了一整个夏天的日晒夜露,缸中的酱料变得黏稠重,颜色红亮,红中带紫。

  图片

酱园里的酱缸排列得整整齐齐。   

  跟酱打了半辈子交道,钱利荣深谙制酱之道。

  酱的制作,时节的把控至关重要,一年只做两批酱,分别选择在每年的春夏和秋冬交界之时,此时气温稳定在20℃到25℃,昼夜温差小,晴多雨少,是下新酱的最佳时节。

  原料的选择同样不可小视,面糕选用优质面粉蒸制,韧性足,发酵后自带糖香味。

  若要做出一瓶好酱,最关键的就是这晒酱环节,温度、盐度和阳光的绝妙配合下,酱缸里的微生物此消彼长,漫长时间里悄然进行着对食物风味的转化,等到酱料变成纯正的酱紫色,便是品尝美味的最佳时间。

桐乡酱菜

  酱菜的意义在于,在那些吃不到新鲜蔬菜的时节里,依然可以保证餐桌上的蔬菜供给,是那些物质缺乏的年代不得不尝试出的一种解决方式。

  桐乡农村地区家家户户制作酱菜,原料以榨菜和介菜为主。酱菜的制作是门力气活,菜叠在缸里,放一批菜撒一层盐,然后压实,挤出水分,这也是童年时一旁观望的我们最期待的一个环节,没等一声令下就已经套上雨鞋,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最后压上一块大石头,既能保证充分腌制,也能防止酱菜因接触空气而变质。

  技术革命带来了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改变了中国人餐桌上的食物结构,大棚里的新鲜蔬菜一应俱全四时不缺,酱菜自然退出了食物的主阵营。然而,在桐乡人的餐桌上,酱菜还是能在早晨唱上主角。


图片


  桐乡人早餐爱喝粥,而过粥的神仙搭配,非清爽可口的酱菜莫属。正因为桐乡人对酱菜的热爱,钱利荣的酱菜生意一直不错,疫情之下依然能保持每年几百吨的销量,也让高介湾菜厂在苦苦探索桐乡辣酱破局之道的漩涡里,生意得以维持。

  如果说跟桐乡辣酱的交情持续了半辈子,那么钱利荣的酱菜资历显然更资深,从1976年进入乡办企业钱林菜厂管生产开始,这份与酱菜的缘分就持续了一辈子。

  高介湾酱菜厂如今这7间车间建于1994年,不大的腌制车间,排列着20口腌制池,四五平米大小,三四米深,工人需要借助梯子才能下到底部。压酱菜的条石码放得整整齐齐,榨菜、什锦菜、腌黄瓜、醋蒜头等酱菜静静“躺”在腌制池里,这也是酱菜厂目前主要在经营的酱菜品类。


图片

酱菜厂的腌制池。    

  做酱菜不难,但要做得好吃,还是要花些心思的,钱利荣对传统工艺的坚持,不止于桐乡辣酱,酱菜亦是如此。

  4月份收进的榨菜头,遵循“两次腌制、三次加工”的老底子做法,榨菜头老筋削净,酱料独家配制,使用了胡椒、花椒、桂皮等共计8种香料,经历三个月的发酵,榨菜腌熟,风味发生转变,口感爽滑带酸,香中渗出辣味。洗干净后切成榨菜丝,菜中撒入些许,都能让菜的鲜味大大提升,着实是件经济又美味的居家必备好物。


桐乡酱鸭

  北风一吹,酱货就香了,桐乡人的美食DNA也就动了。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记忆中,天一冷,家中的长辈就开始为酱货忙活,窗户前、晾衣绳上挂着的酱鸭、酱肉成了寒冬里最温暖的一道风景。酱货连接着舌尖,更寄托着对过年的美好期盼,酱货风味一到,便知年节将至。

  酱这种工艺,开始是作为储存方法而出现,主要为了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尤其在那些没有冷藏设备的年代里。在后来的漫长岁月里,酱逐渐变成了风味的容器,人们逐渐发现,酱制后的食物,转变了风味,打开了味觉认知的大门。


图片

三珍斋的酱鸭。                                           

  提到桐乡的酱货,不得不提的就是三珍斋的酱鸭,色泽红亮,风味独特,令人回味无尽,且具有“六月不馊、腊月不冻”的特点,保质期较长,深受大家喜爱,在上世纪30年代一入上海便轰动了整个上海滩。茅盾当年寓居上海,便常常到上海百富门的三珍斋(现今汉口路上)购买产品,或自食,或作为家乡的土特产馈赠亲朋好友。

  三珍斋的酱鸭之所以好吃,关键在于它对食材、配比和火候的把握。酱鸭选料考究,用的是膘肥体壮的鸭子。加工时整体烧制,原汁浸烧,遵循独创的“三煮三晾”工艺。作为酱货,酱汁的调配是成败的关键,而三珍斋酱鸭的美味秘诀,都在那锅常年不断烧制卤味的卤汁中,因其珍贵如浓汁,内行人称之为“老膏”。配上有着百年历史的秘制大料包一起熬制,半小时鸭子上色,取出挂晾即可,接下来的一切就全部交给时间。数天之后,等到酱鸭表面黑得油亮、红得透彻,即是大功告成。


桐乡酱蹄髈

  用酱腌制的一干肉食,是桐乡年货里最令人垂涎的硬货,但最隆重的登场,还得属于酱货中的大块头——酱蹄髈。

  蹄髈在桐乡乡下又称蹄子,具有非同一般的含义,一般只用在喜宴上或年节中,是招待重要客人的门面菜。也正因此,在乡下,蹄髈烧得好与坏是检验一名厨师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1993年,20岁出头的魏国清跟随父亲吴汉江离开史桥,来到桐乡城区,在市区中山路上的环北新村门口租了两间门面开起了面店,早上卖面,中午晚上又摇身一变成了小餐馆。凭着一手过人的红烧蹄髈手艺,店慢慢做出了名气,于是,吴汉江干脆只做饭店,并将“蹄髈”二字加入了招牌中。

  敢用蹄髈做招牌,自然要在蹄髈上下功夫,叫客人吃出些花样来。环北蹄髈店不仅红烧蹄髈出名,店里的咸蹄髈和酱蹄髈也是毫不逊色,尤其是这冬天特供的酱蹄髈,更是供不应求,一个冬天就能卖出几千只。


图片

酱货中的大块头——酱蹄髈。   

  为了保证品质,店里的酱蹄髈均由魏国清亲自腌制。用的是三斤的蹄髈,清洗后擦一遍粗盐,晾干一夜,一为脱水,二来也有了底味。既然称为酱货,最关键的就是酱料,黄酒去味,老抽上色,生抽提鲜,冰糖润颜,香料增添风味,将蹄髈投入这些以绝妙比例配制的酱料中直至浸没,十天之后等到酱料完全渗入,便到了“出炉”的时间。紧接着就是大晒,必须看准连续几个日子的晴好天气,足够的光照,才能晒出色香味俱佳的好酱货。

  酱蹄髈的烹饪方式十分简单,因为蹄髈已然入味,无需更多修饰,锅中隔水焖煮蒸一个多小时即可出锅。原本皮厚不易入味的蹄髈,因经历了酱腌工序风味变得独特,入口自带一股馥郁的香气,且肉质明显紧实不少,与软糯的红烧蹄髈大不相同,吃来津津有味。

  食物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与脚下的土地发生着最深刻的联结。不管是甜辣口味的桐乡辣酱,还是过粥必备的爽口酱菜,无论是酱香油亮的酱鸭,还是门面担当的酱蹄髈,都源自桐乡人对生活的领悟,构成了跳跃于舌尖的美好记忆,产生了挥之不去的乡愁情节。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桐乡发布”、“桐乡时间”、“FM97.1”“桐乡市广播电视台”等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0 市府网: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