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概况 健康 财经 挂号 摄影 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桐乡>文学

难忘高中时代

2022-11-03 09:57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朱永官   编辑: 沈剑慧 发表于:  浙江桐乡

  图片

  ○朱永官 桐乡人,毕业于桐乡第一中学。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环境土壤学和环境生物学研究。现居北京。


  人们常说,人上了年纪就乐于回忆往事,我这五十出头的人,对年轻时的经历念念不忘。如今虽然高中毕业30多年了,但是高中生活的一些场景仍历历在目。桐乡第一中学,这是我人生的起航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家似乎没有像现在这样关注中考。我们初中班上有六位同学有幸考上桐乡第一中学,那可是全省八十所重点中学之一,一年仅从全县招收一百名左右的学生进入两个重点班。从某种意义上讲,进了桐乡一中重点班几乎一半跨入了大学的门槛。我依然记得那时一学年的学杂费是13.4元,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为此我父亲还专门召集我两个哥哥开会,“专题研讨”是否同意我去上高中。我父亲希望我能读书成才,一直默默指望我能考上大学。所以我能考上桐乡一中,自然全家都满心欢喜。我父亲的期望便一直鼓励着我上大学,上研究生,直至出国深造。记得小学四年级时老师告诉我们,大概同龄人中不到2%的人才有机会上大学,自己便暗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争取将来考上大学,长大了有所作为。现在想想,一路走过来确实不易,但也正是这样的理想支撑着我一步步成长。

  虽说现在老家交通便利,但是三十多年前去一趟县城也是不容易的。高中开学那天,父亲带着我搭乘京杭大运河上的客运轮船,带上简单的行李,第一次送我去上学。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那天的情景。清晨船开在运河上,微风阵阵,空气中弥漫着轮船挂机散发出来的柴油烟。我当时心中充满了期盼,但也略带惆怅,毕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离开亲人去县城学习并开始集体生活。

  当时桐乡一中的校园,从大门到学生宿舍是一条大道。一进门大道两侧是有些年龄的梧桐树,其中一棵梧桐树上还系了一块大铁片,是上学敲钟用的。大道往宿舍延伸,两侧便是教室。学校大道两侧梧桐树下还有两排宣传橱窗。我们报到时,上一届一些大学的高考招生宣传资料整齐地摆放在橱窗里。我依然记得,到校后好几天我都抽空在橱窗前徘徊,仔细了解不同大学的介绍、欣赏不同大学的校园风景照片。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看着这些大学介绍时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期待,虽然刚进高中思绪已经飞向大学了。

  那时,我们的高中生活还是挺艰苦的,大家都是第一次过集体生活,都挺想家。我依然记得,在课堂上偶尔开小差,清早听到隐隐约约的鸡叫,还以为母亲在远处呼唤我的乳名。那时学校的就餐条件十分简陋,我们自己从家里带米到学校,食堂帮助蒸米饭,提供菜肴。那时食堂就餐没有凳子,我们八人一组围在水泥五孔板做成的餐桌旁,一起分一盆菜。我似乎还记得,通常每周四中午是红烧豆腐,周五是红烧五花肉。那时我们通常一个月回一趟家。为了省去坐公交的钱(约两角),我们几位来自濮院的同学都相约周六吃完中饭步行回家。这一走大概要接近两小时的样子,我们沿着当年的国道边走边聊天,也不觉得辛苦。

  尽管高中阶段生活艰苦,但是我们感到充实和欢乐。老师对我们的教育非常到位,每一位任课老师都是竭尽全力倾囊相授。时间已经过去快四十年,当时课堂上老师们讲课的神态以及自己被叫到回答问题的场景都恍如昨天。我们平时学习非常紧张,功课安排很紧,老师们对我们的作息有严格的规定。我依然记得,我们宿舍在午休和晚上熄灯后的一段时间是海阔天空闲聊的黄金时刻。为了确保我们的睡眠时间,当时的副校长杨老师负责巡视宿舍,严格控制我们闲谈的时间。岁月更迭,杨老师当年站在窗外传来的制止我们聊天的沙哑却坚毅的嗓音仍萦绕在耳旁。二十多年后,我在福建上杭县交流时还见到了在那里工作的杨老师儿子——杨震先生,他在那里挂职任副县长,我们还一起回忆了当时在学校的一些往事。

  当时在高中,我们除了正常学习课本知识,还会参加学校组织的科研活动。还记得我和徐炳祥同学在物理老师沈正之指导下合写了论文《关于黑管音乐演奏的数学方程式表达》。这个成果还获得了桐乡市小发明小创造科技论文三等奖,这篇论文现在还能在桐乡市档案馆中查到,也恐怕是我第一篇“学术论文”了。在研究过程中我和徐同学经常一起探讨。有天晚上我和他一起漫步在学校东侧体育场的煤渣路上。那是初秋的夜晚,明月高照,空气湿润且略带一丝凉意,我们谈论着我们的梦想,内心却是火热的。

  在高中阶段我们还利用学校图书馆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同学们的知识增长很快。现在依然记得,当时学校编印的一本白皮书,是关于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的第一篇是著名报告文学家徐迟撰写的关于陈景润的报道。里面还有很多科学家,像童第周、苏步青、谢希德等。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新中国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建立了中国现代科学研究和教育体系。这些科学家的榜样力量至今还在激励我不断前行。我还记得我们当时班上订阅了《中学生》杂志,每期都会介绍一所大学和一位科学家。每次新一期到了,我总是想抢先看看。至今我还记得,其中有一期介绍云南大学,熊庆来先生曾经担任校长,也通过介绍了解到熊校长作为伯乐发现了华罗庚先生。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始终激发我们年轻的梦想和对知识的无限渴望。

  岁月如梭,一转眼离开母校已经快四十年了,但是我对高中的时光始终念念不忘。有一次回桐乡,晚上完成了工作后我还“偷偷”溜进校园,正值同学们结束晚自习陆陆续续回宿舍。看见此景,我努力找话题想跟他们聊天,但孩子们并不知道我是谁,只是随意的几句对答。而正是这几句随意的对答让我穿越时间隧道回到我自己的高中时代。我深知高中时代打下的烙印是终身的,正是在高中阶段扎实的基础训练才使自己在科研道路上一直能迈出坚实的步伐。

2022年9月27日,定稿于哥本哈根机场

    

图片

朱永官与高中老师合影    左起:杨敏英、丁伟驹、朱永官、沈云丰、陈玲芬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桐乡发布”、“桐乡时间”、“FM97.1”“桐乡市广播电视台”等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0 市府网: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