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君莲
也许是江南水乡可吃的东西多,正经可以上桌用来吃的野菜品种并不多,最常见的就是荠菜和马兰头。
立冬刚过,清早的菜市场里,就会有老太太拿出一大竹篮的荠菜或马兰头来卖。路过的人总是忍不住蹲下来翻弄一下,看看有没有黄叶什么的,买上一点带回家。
卖的荠菜是新鲜的,但马兰头却不同。有些摊头上,卖的马兰头有生有熟。老太太拿起焯过的马兰头,拳头大一团,跟你说:“放点笋丝、香豆腐干炒炒,好吃来。”
用马兰头来当小菜,我家会做两种:笋丝豆腐干丝炒马兰头、凉拌马兰头。不管哪种法子,马兰头的清香都会让人口齿留香,回味悠长。
而荠菜的做法比马兰头更多。因为荠菜没有马兰头柔嫩,所以一般江南人家把荠菜当热菜用,很少用来凉拌。最常见的是笋丝豆腐干炒荠菜、荠菜肉嵌油豆腐、荠菜馅大馄饨、荠菜蛋饺(也叫蛋夹子)、荠菜面条。如果在家吃火锅,端上一盘翠生生的荠菜,火锅里一烫一涮,叶绿梗青的荠菜让你眉毛都要鲜掉。
荠菜深秋初冬时节最嫩,而马兰头则要到一开春,才会从地里冒出来,青葱一片。
挑荠菜马兰头,一个“挑”字,相比于“挖”,更为秀巧。挑荠菜马兰头,多用剪刀,是个精细活儿。
去挑荠菜的那天,微风不燥,阳光也正好。我来到那片离小区不远的菊花地边,低头寻找田垄间长出来的荠菜。
我低头开始在田边地头寻觅。能挖的荠菜可真不少,不一会儿,马夹袋里就有了分量。一路沿着田垄寻觅,猛然间,我听到不远处有 “嗒嗒嗒”的声音,抬头一看,对面有采菊人正在忙碌。
采菊人是个六十开外的老头子。他动作麻利,双手上下飞舞着将一朵朵胎菊采下,很快,手里就满了,顺手放在系在腰间的小竹篓里。娴熟的动作,让我想起了《采茶舞曲》中的歌词。
见我看着他采菊没吭声,他就主动问了我一声:“挑荠菜?”我连忙点了点头。“菊花地里荠菜多来,交关(很多)人来挑过。”
见他与我搭白,我也礼貌回应:“在家没事,出来松松筋骨。”又说,“长远没挑荠菜了,蹲落去有点吃力。”
也许是菊花地里四周无人过分空旷的缘故,他一直跟我扯着闲话:“现在的人真是,生活好了,野菜卖的巨来。老底子生活困难的辰光,吾拉娘老是把各种野菜掺进糠馍馍里,荠菜还可以吃吃,其他的那叫一个厌啊!”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又说,“现在好了,野菜都变得高档时髦了,都进饭店了。”话音刚落,他又说,“我小时候吃野菜吃伤了。你街上人吧?”我说:“是。”
他看了我一眼:“街上人没吃过苦。以前采菊花那叫一个苦啊!起早落夜在菊花地里,有时还有雪白的霜,手指头都要冻掉了。现在好了,卖胎菊,不用等菊花开挺,统一收购,不用自己操心,坏天气也不怕了。现在这个时代真叫好啊!”
见我只是点着头听他讲话,仿佛意识到自己唐突,他憨憨地说了句:“采菊花采得时间有点长了,没人与我说话。”说话间,他就又加快了手中的采摘速度。“嗒嗒嗒,嗒嗒嗒”的声音煞是好听。
阳光晒在身上暖暖的,田野里都是泥土的清香。我想为老人家所说的好时代写一首诗。
○董君莲 桐乡市戏剧家协会、女作家协会会员。有大量的小品、剧本、歌词等作品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并获奖。著有《七月的阳光》。
相关新闻: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桐乡发布”、“桐乡时间”、“FM97.1”“桐乡市广播电视台”等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0 市府网: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