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概况 健康 财经 挂号 摄影 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桐乡>文学

东栅故事

2023-03-23 09:31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编辑: 沈树明 发表于:  浙江桐乡


乐忆英

  从中市的观前街,延接东大街直至东栅财神湾,是镇上钟灵毓秀、文昌人杰之处。西端,立志书院、文昌阁旁是茅盾家;东端,财神湾后有木心家。当年,茅盾大展宏图,树文坛丰碑。彼时,木心正是小小少年,耳濡目染,见贤思齐,塔下读书,承泽“茅盾书屋”。日后,木心文学艺术成就斐然,赢得生前身后名。相同的乡里故土,彼此的文学艺术缘分,有志者事竟成。

  新华路与观前街交叉口,便是观前街17号,这幢四开间两进深的两层木结构老楼房,是茅盾曾祖父沈焕于光绪年间创下的产业。1910年春离乡求学之前,茅盾在这里生活了13个春秋,度过了儿童少年时代,耳濡目染的,都是故乡乌镇的文化。茅盾的成长得益于母亲陈爱珠的坚持,顶住了旧家庭的压力,忍受寡居的寂寞,决然让两个儿子读书学习。母亲的远见,无疑是伟大的,终于把茅盾兄弟俩培养成才,共同走上了革命道路。茅盾担任了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而茅盾的弟弟、英年早逝的沈泽民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

  茅盾的名著《林家铺子》,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民族资本家在遭受战乱、党部敲诈、高利贷剥削和同行打压的困境下,最终破产的社会现实。茅盾以乌镇风情作为故事的背景,字里行间都透着浓郁的乌镇元素。在《林家铺子》中,乌镇风格的方言,尤其显得贴切而生动。“农村三部曲”的第一部《春蚕》,则对江南农村蚕事活动的种种风俗习惯,作了生动细致的描写,极具乡土气息。

  由蚕事活动而衍生的“香市”,则带动了商业。“市”因“香”而繁荣,“香”因“市”而闻名。茅盾在《香市》一文中说:“‘清明’过后,我们镇上照例有所谓‘香市’,首尾大约半个月。赶‘香市’的群众,主要是农民。‘香市’的地点,在社庙。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

  茅盾故居东邻的立志书院(文昌阁),建于同治四年(1865年),取张履祥(杨园)先生治学格言“大凡为学先须立志”中“立志”二字,题名“立志书院”。茅盾童年即读书于此。重修后的立志书院与茅盾故居合称为茅盾纪念馆。如今,茅盾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乌镇的游客,必慕名前往参观。

  立志书院往东不远,是横街,南临望佛桥。过桥到南岸,便是石板街路,游客都喜欢沿河拍照,有水有船有桥,还有廊棚和亭台水榭。回望北岸那一排鳞次栉比的水阁,堪称水乡建筑的奇葩。临河房子的前一半坐于岸上,后一半呈吊脚楼式地撑在水面,别致中更多了一份实用。水阁是真正的“枕水”,木制的窗子都面河开着,有的雕花镂空,有的栅栏式涂着朱红油漆,有的干脆就是两块活动的木板。这些窗门或羞羞答答地半掩、或大大方方地敞开,各具形态却风情尽现,恍如深闺女子,朴素而端庄间难掩天生的典丽。清澈的河水倒映着水阁上开开合合的木窗,感觉就像河流也张开了欲飞的翅膀。若是凭窗而坐,既可观赏东市河风光,又能听木板底下水流之声,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茅盾在散文《大地山河》中这样描写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这种水乡古镇的特殊建筑,2007年已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漫步东栅长长的石板路,犹如踩着一排巨大的琴键,心随着脚步而跳动。登上逢源双桥,凭栏西眺,一幅淡然幽雅的水乡风情画尽入眼帘。石桥静卧,碧水流动,老街民居,黛瓦白墙。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人文景观,在乌镇不仅传达的是一种文化历史信息,更多的是折射出一种人文精神:悠闲、舒适、从容、惬意。东栅把江南水乡的秀美神韵演绎得淋漓尽致。

  明清时期,乌镇被誉为江南巨镇,人烟稠密,宾客商贾,麕集一镇。这里有香火不绝的寺庙道观,有从事缫丝、印染、织布、酿酒的手工业作坊,有各色各样的店铺,百货骈集。每到农事节庆,四乡人众汇聚,热闹非凡。而镇周村坊相接,鸡犬相闻。典型的江南自然环境,秀丽古朴的水乡民俗风情,滋润着少年茅盾、木心的心灵,催发了艺术创造的萌芽。茅盾晚年所作《可爱的故乡》中说:“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遮断我的乡思。”

  财神湾,在茅盾故居以东约二华里,旧时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居民汇聚财神堂前,烧香祈福。财神湾西有孔家花园,占地数十亩,建于清末,取名庸园,引泉成池,叠石为山,请当时名人俞樾题“花好月圆人寿”匾额。园主为孔庆增,是这条街上另一位作家孔另境的曾祖父。1941年,侵华日军纵火,庸园被付之一炬。

  1931年,木心祖父孙秀林购入孔氏部分房屋,改建孙家厅,其时木心已五岁。数年后,木心每次从东栅财神湾家里到植材小学上学,都要经过茅盾家。一直在茅盾家开设的泰兴昌纸店当经理的黄妙祥,与孙家沾亲带故。

  木心在《塔下读书处》说:“茅盾的回忆录中大事表彰的‘黄妙祥’,就这样常来道说沈家事,又不知为什么我叫他‘妙祥公公’,黄门与沈门四代通家之好,形同嫡系,我的二表哥是黄门女婿——由此可见一个古老的重镇,世谊宿亲,交错累叠,婚来姻去的范围,不外乎几大氏族……我对沈氏的宗谱无知,对茅盾书屋的收藏有知,知道了把凡是中意的书,一批批拿回家来朝夕相对。事情并非荒唐,那年月,沈宅住的便是茅盾的曾祖父特别信任的黄妙祥一家人……”

  茅盾书屋,给少年木心开启了通向外面世界的窗口。对木心的成长以及多年后的成就,起到了难以忽视的作用。他在《海峡传声》中说:“少年在故乡,一位世界著名文学家的‘家’,满屋子欧美文学经典,我狼吞虎咽,得了‘文学胃炎症’。后来想想,又觉得几乎全是那时候看的一点点书。”

  木心于1982年定居纽约,一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淫,又自觉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是一位深解东西方文化精髓,具有世界性美学特质的诗人、文学家、画家和音乐家。1995年1月,木心悄然回到阔别50多年的故乡乌镇,并在小旅馆过了一夜。其后写了《乌镇》一文,他回忆小时候的东栅:“当年的东大街两边全是店铺,行人摩肩接踵,货物庶盛繁缛,炒锅声、锯刨声、打铁声、弹棉絮声、碗盏相击声、小孩叫声、妇女骂声……行到一个曲折处,我本能地认知这就是‘财神湾’,原系东栅市民的游娱集散之地,木偶戏、卖梨膏糖、放焰口,都在这片小广场上。”

  2006年9月,漂泊海外20余年的木心,终于回到故乡乌镇定居。木心说:“今日之乌镇非昔日之乌镇矣,一代新人给予我创作艺术足够的空间,所以我回来了。”在昔日的孙家花园——“晚晴小筑”,三进的院子,穿过一个花园,便是木心暮年居住的二层宅邸。木心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五年。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从乌镇走向世界,左手绘画,右手文章,他追逐艺术的脚步从未停歇。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这是“晚晴小筑”名字的由来,与木心的人生经历非常契合,以艺术为毕生志业,奔波求索,最终又回归故土。

  乌镇东栅,西端连着茅盾故居,东端连着木心故居。文化精神有时会以这样奇妙的联系,温暖地传承着,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乐忆英 乌镇人,省作协会员


东栅财神湾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桐乡发布”、“桐乡时间”、“FM97.1”“桐乡市广播电视台”等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0 市府网: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