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概况 健康 财经 挂号 摄影 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桐乡>文学

桐乡母亲河

2023-04-20 09:31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编辑: 沈树明 发表于:  浙江桐乡

徐玲芬

  运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运河边的小镇,是她养育的一个个孩子。

  我每次坐船,行在宽宽的运河之上,有青青的芦苇、碧绿的桑园相伴。然后,在小镇的河埠泊船上岸,或者站在运河大桥上远望,长长的船队,浩浩荡荡开来,悠长的汽笛,响彻云霄。这时候,就特别想要写写这条母亲河。

  于是,我用心地从书里阅读关于运河的前世今生;从清亮亮的运河水,揣度关于运河的动人故事;从运河之子的叙述里,寻找关于运河的因缘连接。

  运河边的我们,早已看惯了满载货物、首尾相连的船队,船舷几乎吃着水面,平稳而悠闲地行驶在宽阔的大河之上,往南是杭城,往北是京城。

  在长长的汽笛声里,我们似可听到几百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兴奋叙述:“这条运河是根据大汗的旨意挖掘的,其目的在于使船只能够从一条大河转入另一条大河,以便从蛮子省(浙江)直达汗八里(北京),不必取道海上。这样宏伟的工程,是十分值得赞美的。然而,值得赞美的,不完全在于这条运河把南北国土贯通起来,或者它的长度那么惊人,而在于它为沿岸的许多城市的人民,造福无穷。”

  诚然,罗家角文化遗址早就证明了,七千年前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但桐乡一地的地位得以提升,很显然当在运河开通以后。就在一千四百年前,也就是隋大业六年(610),隋炀帝诏开江南运河。八百里江南运河,桐乡独得十分之一。运河一通,从此地脉畅通,因水得利,桐乡开始了蓬勃发展的新纪元,经济繁荣,商业融通,人文荟萃。

  运河缓缓流淌至今,给予大河两岸的恩赐,无法尽说,犹如一个母亲对于子女的全身心付出,深厚无比,拾也拾不起。

  只有顺着运河的线索,我们才可找到江南小镇的发展脉络。

  运河自杭州迤逦而来,穿越桐乡的时候,沿河两岸崛起了一个个江南小镇:大麻、崇福、石门、濮院、乌镇……这些江南小镇,历经千百年风雨兼程的磨难与沧桑,奇迹般地崛起,成为运河之珠。

  运河水从崇福流到石门,突然来了一个120度的大转弯,于是有了石门湾的美丽称谓。我一直固执地喜欢“石湾”或“石门湾”这个名字,这是毫无理由的喜爱。“石门”的来历很早,春秋时吴越相争,“置石门为吴越限”,故名石门。但石湾或石门湾,是因“运”而生。因为这个大湾子,运河桐乡段有了曲折回环,并更加熠熠生辉。清时为避讳改崇德县为石门县,石门镇改玉溪镇。

  流水的江南,一带如玉,白净如练。把运河比照成溪,且是玉溪,能在这玉溪里从容泛舟,多少的温柔甜美尽在不言中。难怪帝王之家,暂且舍皇宫大院于一边,沿运河登舟南下,来到这温柔富丽乡。“接待寺”“营盘头”……帝王南巡的故事,说了千百年,依然那么新鲜动人。

  然而对于百姓而言,运河给予他们更多的,不是游乐的便利,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因为运河的关系,小镇石门扛起了江南“活水码头”之重任。明清时,石门成为运河沿岸兴盛的工商业市镇。今天你走入这个小镇,依然可以看到石桥勾连,人家尽枕河,街道依河延伸的景象。

  濮院乍一看不像崇福、石门那样有运河直接贯穿镇区,可实际上,它亦得运河之利。京杭大运河在镇西北逶逦北上,镇区东、西市河、十景塘等均沟通大运河。不能设想,没有运河的带动,如何能“海内争夸濮院绸”。

  濮院的创始,据地方志记载在宋建炎三年(1129)著作郎濮凤随高宗南渡时。濮凤“凤栖梧桐”的佳话,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濮院之名的来历看似偶然,可偶然中有必然。宋室南渡,沿运河而下,种满梧桐的濮院之地,是必经之路,濮院便自然进入了南渡者的视野。

  一湾深沉悠远的河水,从每一个小镇穿过,徐徐地诉说着过往的生活。运河像一条长长的缎带,河边的小镇是缎带串起来的颗颗明珠,河水流动着,大珠小珠,千姿百态。

  运河边的小镇,最引人相思的还是桥。

  每一座桥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座桥都有自己的风情,都是惟一的,唯其是惟一。

  翻看清代的《石门县志》和《桐乡县志》,曾经,桐乡市境内有十多座古桥横跨运河主航道。这些古桥最早的建于宋代,其他多为明清修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还有望仙高桥、松老高桥、大通新桥、司马高桥、皂林东双桥五座古桥,其余的都改为现代砼拱桥。现如今,只有司马高桥独存,望着它,似乎有一点无奈,有一点怜惜,有一点沧桑。

  运河从杭州而来,入桐乡境的第一座运河大桥就是大麻镇北的望仙高桥。想当年,它雄姿英发,过往帆船大多不须落篷,就可过桥。桥是明代成化三年(1467)里人沈本源所捐修,后历代重修,传为美谈。望仙高桥有桥联称颂:“士庶乐捐输于此鸠工尤不缓;东西资利济当今鼍驾又重新。”望仙高桥虽经几百年沧海变迁,一直屹立于大河之上,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拓宽运河时才不得不拆旧建新。

  望仙高桥东有松老高桥,相传有一老人于此撑船摆渡五十年,“所取渡值,铢积寸累”,建成此桥。后来老人化为松,桥以之名。

  多年以前的一个深秋,我们从大麻渡口坐小艇,完完整整地将境内八十里运河走了一遍。但见河面更宽阔了,整齐的石帮岸,也代替了茅草、芦苇庇护下的运河塘。一弯弯美丽的拱桥,虽都改建成钢筋水泥桥,但那些熟悉的名字都还保留着。从河上仰望大桥,虽没有了往日的飘逸婉约,却多了份雄伟挺拔,也是另一番神韵。

  运河走过千年,起起落落,却一如既往地风度翩翩,一如既往地美不胜收。江南小镇特有的情调,让文人雅士迷醉,且歌且吟,留下了无数词赋华章、佳话轶闻。那些诗词、碑文、传说故事,还有“十景”“八景”,以及江南竹枝词,都脱不了运河的影子,历经千百年的洗涤,越发光鲜亮丽。

  “语溪十二景”之“皂林洗马”诗云:“古驿斜阳路欲迷,疏林一径散轻蹄。晚凉闲逐花骢去,为洗征尘傍柳溪。”夕阳西下,疲倦的旅人,终于可以在运河之畔的皂林驿站停歇一晚,饮马河边,洗落风尘,落日、旅人、瘦马……好一幅水乡落日图。还有“沙渚卷雪”诗云:“塘连沙渚绕东南,吴越疆分旧路谙。两岸芦花秋似雪,谁描雁影绿波涵。”运河的秋色又是另一番景象,两岸芦花飞如雪,高高的天空大雁南飞,与河里绿波相互映照,又何其空灵!

  诗人柯平说:“运河边的古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文人辈出,而且全都是文学史上的重量级人物。尤其是明清两朝,说得夸张点,随便冲进镇上哪一户有资格住瓦房的人家里,就能拖出一两个进士来。”

  诚哉斯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运河人家注定姹紫嫣红,注定生机勃勃。悠悠的运河水,哺育了历代名人贤士。就桐乡一地,单《桐乡县志》列传的就有一百多位:赵汝愚、吕希周、宗礼、张履祥、吕留良、鲍廷博、茅盾、丰子恺……他们是运河最骄傲的儿女,他们是运河历史文化的缩影,是江南小镇的灵魂。

  每每读到宋代丞相赵汝愚少年时说的“大丈夫留得汗青一幅纸,始不负此生!”便有种热血沸腾的豪情;读到明代抗倭史事,就自然地想到崇德吕希周,想到抗倭名将宗礼;明末清初,小镇上走出了张履祥、吕留良,他们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写上了浓重一笔。历史早已翻过,但他们的精神长留。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茅盾、丰子恺的笔墨写出了更为精彩的艺术人生。

  美丽的运河哺育了她的优秀儿女,运河之子的风采点缀了她的无边风情,两相辉映,构成了人文桐乡的主旋律。运河啊,面对你,我们有太多感恩,无以为报,我们能做的,只有默默的祝福,还有对未来的期待。

○徐玲芬 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中国作协会员,桐乡市女作家协会主席,著有《江南物事》《丰子恺缘缘三部曲》等作品十多部。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桐乡发布”、“桐乡时间”、“FM97.1”“桐乡市广播电视台”等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0 市府网: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