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概况 健康 财经 挂号 摄影 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桐乡>文学

崇福待雪楼风雅旧事

2023-05-14 07:22   来源:    作者:    编辑: 沈树明 发表于:  浙江桐乡

图片

  清道光十八年(1838)秋日,崇德宫前河畔、观善桥东北庙弄里的书香望族蔡家,主人蔡载樾于老宅旁新构楼屋三楹,取名待雪楼。这天,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引来镇人的围观,带着硫磺香味的爆竹碎屑,堕入宫前河里。河里的鲦鱼,墨竹似的一蓬又一蓬,浮出水面抢食,也似乎在凑热闹。镇上的文人,多数与蔡氏交好,其时,大家来到待雪楼的匾额下,驻足仰观,免不了好一番的赞许。

  蔡宅坐北朝南,三间楼厅为主体建筑。厅前天井,有墙门,门台装饰整丽。楼厅靠东的院落,为蔡载樾藏书学古之所,名砚香室,蔡氏宝藏的吴之振黄叶村庄诗书帖、《费隐禅师画像赞》等众多的古书名帖、乡邦文物荟集于此。新构待雪楼,正是蔡氏父子聚朋集友之所。


 一 

  蔡载樾(1792-1841),字砚香,号味根,曾官安吉、余杭训导。

  蔡家的两位好友,一位孙元培,字宾华,杭州的文人、名士;另一位方成珪(1785—1850),字国宪,号雪斋,温州瑞安人,嘉庆戊辰(1808)举人,官宁波、海宁等地学官。这后一位方雪斋学博,是蔡家起造新楼隆重接待的一位主角。此刻他们已经端坐待雪楼中,正静悄悄地品着主人上好的龙井。

  蔡载樾与时任海昌学博的著名诗人方雪斋非常投契,两人步韵和诗已逾十年,且时有书信往返。因了这一份郑重的交情,方雪斋学博孤篷一片,移棹往返,恒有数年了。这边,砚香先生重情,总觉得聚少散多,不若同席吟哦,联床论道来得畅快。与学长的交往,让他很容易地联想起唐代两位名诗人王维与孟浩然的交游。而辋川曾为襄阳筑“孟楼”的轶事,他固然是熟稔于胸的。一日,砚香先生忽然就起了构楼以待好友的想法。不多久,楼成,因方学博号雪斋,遂命名为待雪楼。

  秋末的这一天,方雪斋的画舫靠岸了,卸落的孤篷上,落满了薄薄的夜霜,雪白的一层,似乎计数着昨夜的旅程。方雪斋时年五十四岁,容止端正,鬓角见白,与小他六岁的海昌训导钱泰吉(字辅甫,号警石)载酒而来了。船抵观善桥,船工扑落落一声收帆,跳上岸来,手中的缆绳麻利地穿过石驳岸的船鼻,一挽,一扣,抽一个活结,随即,又哗啦一声,拉上踏板,起脚试踏,有微微的弹性。雪斋先生稳稳踏上跳板,稍歇,起步,抬头见到颔笑恭候的砚香先生,两人几乎同时抱拳招呼。寒暄过后,两人携手同行,一步一步地踏上河埠头整饬一新的石阶,径直来到油漆黑亮的待雪楼。两人分宾主入座,推窗,一抹骨瘦的阳光射入室内,顷刻,四壁风生,一室春到。其时,待雪楼中,砚香先生的公子蔡锡琳,两位乘龙快婿徐亚陶和胡慈柏,砚香先生的堂弟蔡载福、堂侄蔡锡恭,一位来自江苏吴江的墨壶外史沈竹宾,以及新篁张廷济、海昌应时良,一时俊杰齐集——啸傲艺林、徜徉册府的同好、后辈,恭候雪斋先生有时了。

  崇德的这一场文人雅集,盘桓了好几日,人散后,风雅未曾消散。此后,方雪斋有祝颂言谢的诗,蔡载樾有和作,蔡载福有图,张廷济有诗……特别是杭州孙元培,应砚香先生所请,于该年的十月十一日,撰写并书《待雪楼记》碑文。此记用典精当,文采斐然,果然是江南有数的名士手笔。文章连同雪斋言谢的七言古风,蔡载樾与孙元培的和作,一并勒石,嵌入靠南朝北的一间厢房的墙上。此碑,横二百二十厘米,纵五十二厘米,磨光砖刻,四周饰以花边。

图片

待雪楼碑(沈永林摄)

  数月前,我曾数度踏访崇福老镇,在当地友人的陪同下,来到这残剩的待雪楼下拈花吟馆中,污泥出黑的一间小屋,一位守店的女店员带着我进入里面的一间。她随手拉亮了一盏积满了虫斑的白炽灯,但见不大的一间厢房,堆满了一箱又一箱的空酒瓶,原来,这里是小卖部的一个酒仓库。费了很大的劲,才搬开了几箱,待雪楼的砖刻,黑底白字,赫然在焉。借着手机的微光,粗粗地一看,可以告慰我心的是,此碑历一百七十余年,依然完好。虽然弃置在一个潮湿的角落,无人问津,当世也未必真的对这些老古董感兴趣。但是,终究也算一个风雅犹存的奇迹吧。


 二 

  蔡氏一门风雅。蔡载樾是著名的书法篆刻家。堂弟蔡载福,精绘事,“所画花卉小册,清婉多姿,卷轴之气,溢于楮木外。书法、印章,色色精品。”(《小蓬莱阁画鉴》)堂侄蔡锡恭,能诗,喜篆刻,精收藏,对紫砂壶的鉴别尤其在行,有《醉经阁金石考》《醉经阁诗存》《吴门宦游记》等行世。儿子蔡锡琳,增贡生,能诗,工篆隶,善绘墨梅。这次雅集,蔡载福有图记此一段胜缘,还有江苏昭文(今常熟)蒋宝龄于同年“腊月之望”所绘的另一幅《待雪楼图》。

图片

蒋宝龄《待雪楼图》

  蔡氏发起的待雪楼雅集,在艺林中颇有影响,流风所及,江南读书人家欣然神往。这一年的腊月十六日,画家蒋宝龄乘舟作客语溪。蒋宝龄(1781-1840),字子延、号霞竹,江苏常熟人,布衣,工诗画,他比蔡载樾小一岁。砚香先生对名画家蒋宝龄的到来,自然满心欢喜。此刻,待雪楼雅集的诗文图画墨迹,砚香先生亲自开箱起观,一一展颜于蒋氏面前。待雪楼庭院中的玉梅,此时开得正旺,阵阵的清香伴随着墨香,霞竹先生吟咏再三,神为之醉。合上册页,仍是艳羡不已。也是一时技痒,或者有感于砚香先生骨子里的风雅,蒋宝龄随即铺开一张上等宣纸,略一思索,下笔汩汩。是的,梅花是眼前之景,竹篱是待雪楼对岸自然的淡墨,数间平屋,屋中一长桌,桌旁三粒人物,似在清谈,容色清和有闲。最远处,高高的一列青松,自然有所寄托。半天的工夫,画成。此时,蒋宝龄兴致正高,找来方成珪原诗,次雪斋原韵,题了一律,看看,意犹未尽,又题,两律诗是:

高敻居然百尺楼,溪云村树望中收。
只从旧址成新构,好约良朋续胜游。
卌里鱼书侵晓达,一年鸿迹几番留。
凭栏不尽怀人意,最是苍葭白露秋。
 
任渠风叶扑窗寒,坐拥群编地尽宽。
未老已闻从仕懒,爱闲益信在家安。
交情郑重诗能见,雪意殷勤岁欲阑。
我正孤篷来语水,玉梅花下借图看。

  不独如此,蒋氏还题了长长一段款识,叙述自己此番写图赋诗的因缘。

  七年之后,道光二十五年(1845),蔡锡琳重续乃父的风雅,取出蒋宝龄所绘《待雪楼图》,邀请新篁张廷济题词。其时,砚香先生已经作古,张廷济百感交集,用他风骨独绝的书法写道:“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四月廿五日,为石门蔡锡琳世大兄书尊先人砚香先生《待雪楼联吟图》后:‘自有知心刘与侯,不教容易上高楼。耸肩袖手寒炉畔,我是轩辕老白头。’嘉兴竹田里年七十八岁老者张廷济叔未甫。”钤印:眉寿老人、嘉兴张廷济叔未甫。张叔未时年七十八岁,盛名在身……三年后,张廷济遽归道山。

图片

张廷济像

  后此两年,道光丁未年(1847)九月,蔡家的风雅完全在砚香先生的儿子蔡笑拈身上得以为继。蔡笑拈郑重邀请父执孙元培再度莅临崇德。钱塘名士孙宾华接获邀函,欣然前往,在蒋宝龄的《待雪楼图》上,张叔未款识的左边,应蔡笑拈的请求,题写了九年前次雪斋韵的两首旧作:

明波曲折绕层楼,如画疏林眼应收。

新牖开时花亦笑,故人来与月同游。

投簪早惜山宾隐,作赋应嗤王桀留。

清酒三升书万卷,也宜春日也宜秋。

华灯照座不知寒,解带高歌礼数宽。

此地好将鸿爪认,其中真似鹤巢安。

香盘古篆遮诗径,风约闲云过药栏。

待到霙飞梅绽侯,怀人又展画图看。


 三 

  蔡载樾去世之后,蔡锡琳(笑拈)承绪父风。与他诗酒唱和的时贤有张廷济(叔未)、应时良(笠湖)、徐宝谦(亚陶)、徐福谦(漱珊)等。徐亚陶二十岁时娶了蔡载樾的第四个女儿,是蔡锡琳的姐夫。两人同处一邑,屋宇毗邻,从小就认识。徐氏娶蔡家四小姐之后,与妻弟一同读书于逊敏楼下铁如意斋,授课的先生正是蔡砚香延请的平湖赵朵山孝廉。蔡载樾很看重这位女婿,视如己出。道光戊戌年,待雪楼絃诗酌酒,雅集流连,胜会几无虚日,他与胞弟徐福谦一同参与其间。

  崇德徐家,与蔡家一样,是浙西有名的望族,世代官宦。徐宝谦(1817-1897)字于尊,号亚陶,咸丰元年(1851)举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刑部主事、安徽庐州府知府,是著名女诗人徐自华的祖父。徐宝谦工诗词,善书法绘画,他曾为风雅的妻弟蔡锡琳写有一幅《雨香室雅集图》。这雨香室,是蔡锡琳于道光乙巳(1845)仲冬所筑,在崇德城东青阳门外之青阳庵内。雨香室闹中取静,院墙外面,是汩汩流淌的古运河,两岸屋室栉比,河中帆影片片。当中一座拱桥,顺治初增修,乾隆五十七年重建,因在青阳门,故桥亦以青阳名,与崇德南北两座有名的石拱桥——南三里桥、北三里桥等高,风帆往来,此为必经之地。夜间,或烟雨迷蒙的暮春三月,端坐雨香之室,咕咕——咕咕,镂花的格子窗,掩不住杉木林里的啄木鸟的叫声,令人生发出尘的遐想。蔡锡琳与姐夫亚陶先生通宵联吟,诗酒流连,桌上满纸云烟。蔡锡琳的艺事活动,从此,转移到雨香室中来了。

  四十四年之后,张廷济、蔡锡琳、蔡载福、应时良、蔡锡恭等一班文友,先后作古。咸丰十一年(1861)的一场战火,青阳故址荡然无存,雨香室灰飞烟灭。七十二岁高龄的徐宝谦追忆旧事,啾然长叹,有诗为证:

忽披图卷雨香边,老去惊逾肆四年。

篁里人徒遗墨翰,荔枝帖又付烽烟。

花摹数点空传后,才证三红独咏先。

莫问醉经高阁主,闲庐秋影逝如川。

  以诗纪实,一个时代的沧桑,毕剥如在眼前,怎不令人掩卷长叹。

  蔡家父子叔侄,风雅有承。蔡载福搜罗有清一代画家书翰真迹,成《国朝画家法帖》六大册,一百石,请海盐张辛刻石,此亦艺史上的佳话。蔡锡琳也有类似的壮举,他是大诗人贝清江的粉丝,曾恭刻贝清江归石门诗碑,有意嵌入青阳庵壁中;又刻《黄叶村庄种菜唱和诗册》,黄宗羲、张杨园、劳之辨等二十余名家真迹因此得以钩摹上石;又刻慧庵唱和诗,嵌入慧庵壁间……

  可惜蔡锡琳(笑拈)先生中年即归道山,他的以上碑刻,此后焚毁的焚毁,散失的散失,迄今片石无存。一个半世纪以来,乡先辈的风雅盛举,已经不复与闻。我辈每一念及,心里总存了一份愧歉。

图片
  “风雅桐乡”栏目持续征稿中,期待您的投稿。详见《桐乡发布》征稿 | 风雅桐乡,邀您一起读懂这片土地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桐乡发布”、“桐乡时间”、“FM97.1”“桐乡市广播电视台”等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0 市府网: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