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概况 健康 财经 挂号 摄影 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桐乡>文学

从传贻书院到崇德小学

2023-05-31 16:03   来源: 桐乡发布    作者:    编辑: 沈树明 发表于:  浙江桐乡

图片

  “传之先儒,贻之后学”,从南宋辅广的传贻堂到南宋末期的传贻书院,历经元明清三朝,七百多年间屡次重修,弦歌不绝。直到清末华丽转身,改制成为中国第一批现代学校。此事说起来,还与民国时期三位著名才女——林徽因与徐自华、徐蕴华姐妹的祖父们有关。


   故事要从南宋的嘉泰元年(1201)讲起。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从都城临安回到了县城崇德(今桐乡市崇福镇),他在临安,是个教书匠;回崇德后,还是个教书匠。那时候,他接受了崇德县学主学的职位,据光绪《石门县志》记载,辅广“尝主崇德学事,以躬行倡率其徒,渊源师友,浸灌良多”。南宋初年的县学,开始设立“主学”一职,专职主管县学学务。崇德县学始建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著名科学家沈括应邀撰写了《崇德县学记》碑文。

图片

△清光绪《嘉兴府志》标有移建于东门内的传贻书院  图源:宋韵崇福

  辅广家住哪里?据考证,辅氏家族在当年的永新乡(今属乌镇)、南津乡(今属崇福)都有田产。不过辅广没有去这两个地方,而是在崇德孔庙的西北角,修筑了自己的家,也就是著名的“传贻堂”。这一选择,既方便管理县学事务,也方便讲学授徒。在此期间,他还为崇德县学首倡学田稽查制度,并刻石为凭,所谓学田,就是公家或私人捐赠的田地,其田租收入则作为生员的膏火钱,也就是奖学金。

  说起辅广的学生,大多是听说他是大儒朱熹的嫡传弟子,便慕名而来,于是有了“潜庵学派”。其中有官至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的郑寀;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封许国公的董槐;桐乡最早的县志《语溪志》的编撰者、曾任高邮教授的朱鹏飞;还有以经学教授闾里的余端臣,他的再传弟子黄震则著有《黄氏日钞》,为“东发学派”创始人。


   “传贻堂”没有因为辅广的去世被废止,而是发展成为“传贻书院”,然后一代又一代接续了七百多年,成为浙北历史最悠久、延续时间最长的书院。

图片

△辅广

  宋咸淳五年(1269),崇德知县家之柄主持重修,将辅广的传贻堂改建为传贻书院,增建书味、师传两斋。

  传贻书院经历了三次搬迁。据明嘉靖《嘉兴府图记》载,南宋之时,“徙建在儒学桂山后”,也就是如今尚在的崇德孔庙之西北侧。到了元末,毁于战火。明嘉靖十三年(1534),知县张守约重建于射圃旧址,也就是往东北方向移了移。此次重修,建造了东西斋楼、讲堂,还有一座尊经阁,专门祭祀朱熹与辅广。第三次移建,是在清道光八年(1828),则由知县卢昆銮率绅士集资,移建于青阳门内,位置更东、面积更大,占地十六亩余,除了讲堂、后楼、客堂、居室等众多屋舍,院中有石,院前有池,院后还有一株几人合抱的百年银杏。咸丰十年(1860),传贻书院又被太平军所毁,同治四年(1865),知县杨恩澍重建,则是书院的最后一次重修。

  “传贻书院”一直都是崇福镇上的名胜古迹,历代留下的诗文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文”,当是南宋文及翁的《传贻书院记》,其中说:

   文公门人遍天下,中更伪禁,岁寒松柏,疾风劲草,磨湼而不磷缁者,绝无而仅有。于时潜庵辅公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这是将“传贻”精神的源头追溯到朱熹(文公)的弟子辅广(潜庵),将他比作松柏、劲草,危难之际中独立不惧,遁世无闷,才是做成真学问的真精神。文及翁,字时举,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官至资政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晚年寓居在桐乡隔壁的乌程(今浙江湖州),入元后累征不起,也是一位颇有节操的儒者。关于传贻书院最有名的诗,当是明代进士张玙所著的一首,诗中说:

 仕优讲学辟崇基,经阁云楼灿陆离。

地占青阳溪上胜,人遵白鹿洞中规。

 图片

△功德坊 图源:崇福烂笔头

  当年的传贻书院,楼阁灿烂,琅琅书声,一直传至城东的青阳溪畔,还有朱熹制订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则从辅广开始传下来,一直都为书院学子们所遵守。这个张玙,也是一位奇人,他是正德年间的进士,官至南京刑部主事,执法刚介,才两年就因触犯权贵而被罢官,此后不再眷恋官场。家居三十多年,与辅广一样,喜欢钻研《诗经》,写作诗文。后人为了纪念张玙,修筑了功德坊(又名秋官坊,刑部属秋),与崇德县学孔庙、文璧塔一样,这座功德坊直到现在依旧保存较好。上额枋,南面,浮雕仙鹤,一飞一站;中间,牡丹盛开;北面,镂空云纹,四只仙鹤,有飞有停。下额枋,南面,浮雕麒麟,一前一后,前者回头张望后者,作腾云驾雾状;中间,“明正德丁丑科张玙”八个大字;北面,浮雕双狮戏球,有张有弛。


   “传贻书院”还有多位著名的山长。据记载,山长的任命,始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山长,就是书院的管理者,相当于校长,历来由德才兼备的儒士担任。譬如,元代的徐梦吉,於潜(今杭州临安)人,以茂才授传贻书院山长,后升常熟教授,他又是浙派古琴徐门正传的第三代,著有《琴余杂言》。

还有元末明初的崇德人朱志道,由儒士辟为书院山长,后升吴江教授。其子朱逢吉官至明大理寺丞,是著名的循吏,著有官箴《牧民心鉴》,教化官民。朱逢吉还留下了著名的《语溪十二咏》,其一《泮池莲瑞》所描绘的就是崇德孔庙景色:

 泮水绿泱泱,莲开并蒂芳。

为符攀桂客,且出探花郎。

绛节双前导,红花对晓妆。

地灵文运协,干载著嘉祥。

   到了清代,重要山长共有三人。一位学者,李富孙(1764—1844),出身于嘉兴望族,与弟李超孙、从弟李遇孙共称“后三李”,他先后就学于卢文弨、钱大昕、王昶、孙星衍,肄业于诂经精舍,精于易学,其《校经叟自订年谱》就记载:“七十一岁,主石门传贻书院,正月既望到杭,以《杨园先生年谱》表传。”一位诗人,姚光晋(1780—1860),仁和(今杭州)人,他是著名学者俞樾的舅父,道光五年(1825)举人,著有《瓶山草堂集》,卷四有诗《余主讲石门传贻书院兼长兴箬溪书院》。一位传记作家,谭逢仕,石门镇人,同治四年(1865)举人,《檇李文系》收录了他的多篇传记,他还协助县令余丽元纂修了光绪《石门县志》。


   光绪二十八年(1902),当是中国教育史上最为重要的一年,全国各地兴起了废八股,兴学堂,创立新学的运动。书院改制学堂,在省城的,改为大学,杭州求是书院改为求是大学堂,也就是浙江大学的前身;在郡城的,改为中学,嘉兴鸳湖书院改为官立嘉兴府中学堂;在县城的,改为小学,如白社书院改为公立石泾两等小学堂;立志书院改为公立立志初等小学堂;翔云书院改为公立濮镇初等小学堂。传贻书院,则改为石门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民国三年(1914)石门县恢复崇德县名,学校改为“崇德县第一高等小学”,也即崇德小学。

图片

△石门县学堂图   图源:扬州大学中国乡土教育研究中心

  当时的传贻书院主讲人,是出身于崇福望族的徐宝谦(1817—1897),历任贵州司主事、刑部郎中、庐州知府,晚年回乡后,主讲于传贻书院。同时也因为他的积极推动,辅广成功入祀孔庙。他有两个孙女较为有名,一是徐自华(1873—1935),曾冒险安葬秋瑾(1875—1907)于西泠桥畔;一是徐蕴华(1884—1962),秋瑾弟子,曾在崇德创办女校,还曾担任由传贻书院转制而成的崇德县第一高等小学校长。徐氏姐妹都是著名诗人、南社成员,柳亚子称她们为“玉台二妙”。

  当时的知县是福建闽侯人林孝恂(?—1914),他曾在1899年至1905年间三任石门知县。徐自华安葬秋瑾之际,曾有清朝御史奏请削平秋瑾墓,并参奏徐自华等人为秋瑾余党,此时为她说话的人之中就有林孝恂。林孝恂初任石门知县时,徐宝谦已经去世,但书院依旧兴盛。因此,他的儿子林长民(1876—1925)与侄儿林尹民(1887—1911)、林觉民(1887—1911),一度前来传贻书院就读。林尹民与林觉民都是同盟会会员、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后者留下了感人至深的《与妻书》。

  至于林长民,也是一位了不起的革命者。1919年5月2日林长民在《晨报》上发表的《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今果至此,则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了“五四”爱国运动。林长民的女儿就是著名诗人、建筑学家林徽因(1904—1955),孩童时代的林徽因,或曾与父母一起来过崇福镇。林家后来寓居杭州,但林、徐两家依旧是世交之好,林长民经常来崇福,寻访徐自华、徐蕴华姐妹,他们常有诗词唱和。

  曾在崇德小学做过校长的徐蕴华,与林长民唱和《水调歌头》一词,摘录于此,佐证民国初年林、徐两家美好时光的写照:

 蓦地西风起,

帘卷夕阳楼。

问花何事晏放,

可是为侬留?

冷眼严霜威逼,

回首群芳偏让,

比隐逸高流。

容易年华老,

莫负一丛秋。

图片
  “风雅桐乡”栏目持续征稿中,期待您的投稿。详见《桐乡发布》征稿 | 风雅桐乡,邀您一起读懂这片土地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桐乡发布”、“桐乡时间”、“FM97.1”“桐乡市广播电视台”等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0 市府网: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