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概况 健康 财经 挂号 摄影 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桐乡>文学

桐乡古桥

2023-06-08 09:47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编辑: 沈树明 发表于:  浙江桐乡


 沈卫林

  中国式的风景,早已和文化血脉相融,难分彼此。

  从空间秩序上看,塞北的铁马秋风,江南的杏花烟雨,窗前的长桥石埠,河岸的似雪芦花;从时间坐标上看,季节的轮回,时间的掌纹,生活的奔波,世俗的脉络。这种由自然到情感,由情感到人格的转化,便是中国文化的自信。

  即便地域广大,也不难以一句话来概括人文与自然的关系:时间上以二十四节气的色彩统领南北,空间上以山水的折皱伏脉千里。

  江南,人们心之所向,水在山前;水流之上,又以桥为点睛。“人家尽枕河,出门即遇桥”“两岸一桥相隔住,乌程对过是桐乡”,当桥这件天生美感的物件置于水乡这个望字生情的场景之中时,便成了一种实用又极具特色的文化元素。这些桥不但把一条条河网连结在了一起,更把水乡人的生产生活与文化交通联结在了一起。


  去年有一部热播电影《妈妈》,片中提到过两座石桥,出现在镜头里的那座小石桥叫通利桥,在西子湖畔;片中只出现一个名字的小石桥叫女儿桥,在桐乡濮院。其实不论是名字,或是桥上的故事,更或是历史的凝结,女儿桥虽未曾露面,却比这通利桥更令人神往。

  女儿桥的背后,有着吴越争疆的缘起,有着濮家大院的兴衰,有着西施浣沙的隐约,有着抗日救国的遗迹。当然更重要的是,女儿桥在桐乡民间的29座石拱桥里还算不上最美。相比之下,还有中塘桥、甑山桥、拱文桥、万年桥等等更加风姿绰约。有时候,当你觉得眼前的风景已经很惊艳的时候,其实还在风景的入口,这便是以桥连成的“还乡须断肠”的江南意象。

  梦里江南是吟不尽的歌谣,水乡古镇有走不完的古桥。桐乡水系长度2200余公里,干流、支流、港浜构成三级水网体系,周遭池、塘、潭、漾星罗棋布,井田遗像蔚然至今。村庄沿水系布局,群族沿水系生息,苗作沿水系繁茂 ,“百花地面、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因水而滋润千年。这些河流之上,分布着各式桥梁3800多座,今尚存古桥350余座。

  这些桥在乡村间星罗棋布,或是柔桑芦竹乱惊风,或是两岸芦花伴书童,或是桑枝乱撩野鸭昏,或是沙草短浸试水深,一路走来,风姿万千。

  这些桥上曾走过多少支迎亲的队伍,桥头演绎了多少次小姑红颜到白发耄耋的岁月流金,再回首,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故乡情是否会更浓一些,文化建设的根基是否会更扎实一些。

  没有钢筋水泥,却能在风雨中横跨百年,不能不说是一种伟大的发明。现存的古桥绝大多数为石桥,石桥一般分为平桥和拱桥,又各分单孔和多孔,其构思巧妙,科学严谨。

  平桥的建造,其构件从水底到桥面依次为桥桩、桥盘石、排柱(桥柱)、桥耳(横梁)、纤钢石(桥面),中间嵌于或刻有象征意义的龙门石图案,每一个组成部分都严丝合缝。造桥时,先打桥桩,再在上放置桥盘石,置于桥桩之上的盘石要绝对水平并事先开槽,然后将排柱立于其中,如有倾斜,则需要水性极好的人潜入水中在桥盘石与排柱之间塞入铁块,俗语“桥盘上挖铁”由此而来(形容做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桥桩更是神奇,如今许多挖出的百年桥桩被浸得乌黑发亮但仍然坚固,俗语“干千年、湿万年”的后半句也由此而来(形容木头在不同条件下的寿命)。

  拱桥的造法相比更为复杂,力受于拱圈,从桥堍一点点往中间,每层石块上要开槽接合,中间还要涂以明矾和糯米浆等以增加牢固性,类似于半榫卯结构,待中间合拢之后往拱圈受力,便浑然一体,很好地运用了力学原理。

  相比于结构上的逻辑性,古桥所承载的文化更加自由和博大,有长篇的诗文吟颂,有简短的札记随笔,有精练的楹联对仗,有神乎其神的口头轶事,尽情地描述着一个时代、一段时光里民间的幸福与斗争。砖雕门楼、粉墙黛瓦,随着朝代更迭,可能早已在历史的悠悠长河里无人问津。唯桥不同,寒来暑往,刻下了抹不去的岁月沧桑;炊烟夕阳,承载着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红白婚丧,积累着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它们就是江南历史最有力的见证者。


  不止于桥本身。古桥为民间智慧的表达与传承找到了一种最合适的载体,其中最有穿透力的便是桥联。

  一座桥,有了桥联,便有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桥也便从一种交通媒介上升到一种艺术品。桥联至少以文字的方式最直接地呈现出三种思想:

  一是当地百姓及造桥人通过对生活的描述讴歌来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如德善桥的“德必有邻两岸人家都洽比,善原可鉴一江秋水共澄清”、升平桥的“济寿敦仁乡称永乐,机声渔唱人共升平”。二是通过地理及环境的描述来展示动人的风光,为行人船只指引方向,如万富桥的“东行路仲无多路,西望高桥何等高”、中塘桥的“虹影跨石矶紧抱含山依荻岸,鸥波通钱市平分语水下苕溪”。三是通过历史典故来彪炳先贤教化后人,如蒋婆桥的“蒋径荡平永安行旅,婆心慈爱独造桥梁”、司马高桥的“碧浪驾舆梁事隶夏官资共济,白栏依雉堞情深秋水溯伊人”。

  其文字之精、用情之极、造境之深,以及那种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值得现代人学习。除这三种思想的表达,桥联的工艺、文字的美感、背后的故事、未曾失去的精神,极易形成人与风景的共鸣,让人在风景之中接受最直达心灵的文化洗涤。

  历千年风霜而弥坚,容百舸争流而博大,供万众践踏而无悔。走到今天,古桥已不是一处单一的文物、一件简单的艺术品、一种交通的媒介。它们的存在已超出我们所看到的一堆石头的组合,不管用何种方式留下他们的身躯与尊严,是尊重历史、尊重祖先、尊重文化的一种方式。

  河水悠悠,桥景依旧。

  我们应当记得,在文化的记录中留下他们的身影。文化的传承常常不需要高开高走,对已经逝去无法挽留的,一个地名,一段图文,亦是一种深情的表达方式。

  我们应当记得,在广阔的农村留下他们的身影。世界互联网大会可以和千年古镇完美相遇,古桥和新农村更应该有似曾相识的缘分,古桥的重放光彩需要建设者多一份心思。

  我们应当记得,在文化标识上留下他们的身影。文化交流可以相互通达,但地域特色须有南北之别,古桥这个集聚了千百年地方文化的结晶,可以为许多粗制滥造、盲目照抄、自鸣得意的现代文化建筑竖立一个正面的标杆。

○沈卫林 高级工程师,江南风物的观察记录者。著有《桐乡古桥影记》《在江南遇见二十四节气》。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桐乡发布”、“桐乡时间”、“FM97.1”“桐乡市广播电视台”等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0 市府网: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