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概况 健康 财经 挂号 摄影 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桐乡>文学

桐乡的酱香味道

2023-06-15 09:13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编辑: 沈树明 发表于:  浙江桐乡

费国平

  “入伏晒酱”是奶奶的口头禅。作为家庭主妇的她,一年四季都在为家人的吃喝精打细算着,既要吃得好,又要能省钱,所以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每到夏天,做酱更是件大事,因为这关乎一家人一年餐桌上的味道。

  酱是用麦、面、豆等发酵制成的调味品,酱的酿造最早在西汉诞生。西汉元帝时代的史游在《急就篇》中就有记载:“芜荑盐豉醯酢酱。”从古人的记载和注解中可以看出,豆酱是以大豆和面粉为原料酿造而成。究其原因,大豆含蛋白质为主,面粉含淀粉较多。蛋白和淀粉同时存在,更适宜多种有益霉菌的繁殖,菌体大量产生各种酶,使原料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充分分解,从而生成了风味独特的豆酱。因此推算,汉代人以大豆和面粉作豆酱之原料是有科学道理的。

  酱可分豆瓣酱和甜面酱两大类:以小麦粉做成的称甜面酱;以黄豆、蚕豆等制成的称豆瓣酱。而桐乡一带的自制酱味是以蚕豆为原料酿制而成的豆瓣酱。

  制酱之时正是三伏天。中午,大家午休避热之时,奶奶抽空在厢房里,将早已浸泡发胀的当季蚕豆烧熟剥去外壳,那肤白的豆瓣此刻变成酥熟的开花状,在蚕匾中摊凉。

到了晚上,忙完一切家务后,奶奶才动手做“麦糕”。将剥好去水的豆瓣直接拌入干面粉,令豆瓣全沾上面粉,用手揉搓成团后摊平至3厘米的厚度,切成一个个长方形的小馒头上锅蒸熟。

  厨房不大,昏暗的电灯上笼罩着一团雾气,奶奶在热气腾腾的水雾中穿梭,就如传说中的田螺姑娘看不清脸。屋外没有丝毫的凉风,只有夜蝉扯开喉咙还在“不耐烦”地叫唤。灶间的热气不散,热到何种程度是无法用温度计来计量了,唯有奶奶不怕热,还在厨房里忙碌。

  夏日晚餐后就在自家的道场上乘凉,我躺在蚕匾里,仰望星空,点着数不完的满天繁星。也许是白天玩累了,数着星星,穿过厢房看着朦朦胧胧的灯光,我竟沉沉睡去了。

  不知过了多久,是灶上的麦香味唤醒了我游离的身体,奶奶也终于坐在蚕匾边给我赶蚊子了,一扇一扇轻而柔。奶奶的到来说明做酱的原料“麦糕”已经出锅。我急吼吼的起身直奔厢房,连拖鞋也不穿小跑着,拉开灯,只见八仙桌上一蚕匾的灰褐色的麦糕如同士兵一样整齐排列着,头顶上还有丝丝热气弥漫在空气中。“麦糕”里不仅有麦香,还有豆香,我拿起烫嘴的“麦糕”,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由于“麦糕”质地好,两个下肚已经吃撑了。朝外看去,只见竹椅上的黑影不紧不慢地摇着蒲扇。关灯、出门,重新躺下,奶奶的蒲扇又扇来了凉风……

  凉透了的“麦糕”面皮变厚,麦身也不再柔软,而是变得硬邦邦的了,人称“老麦糕”(乡间也称脸皮厚的人为“老麦糕”)。奶奶却视这些硬邦邦的东西为宝贝,在自己不大的卧房里腾出空间来放着,还在放“麦糕”的蚕匾上盖上被单,等待“老麦糕”发酵。一般在2至3天就发毛了,其实真正发透毛要一个星期左右。毛色有白毛、黄毛、还有黑毛。数白毛和黄毛最好,如是黑毛就是温度太高的缘故。如果气温低,可用被子盖,有毛就可以掀掉,任其发透毛。

  七八天后,原本有点麦豆香的“麦糕”变成了霉味。去掉蚕匾上的被单,发现“麦糕”表面起了一层金黄色的菌丝,俗称“黄子”。

  奶奶早已经将大酱缸洗干净、擦亮缸底了。将“黄子”放到盛有盐开水的酱缸里,搬出屋子,放在烈日下暴晒,让长毛的麦糕慢慢地融化在盐水之中。为了防止飞虫进入酱缸里,奶奶还在缸口扯上丝绵罩住。虽然有丝绵罩子,但小虫子们还是不顾死活,闻香扑来。酱是没有吃到,虫脚却被丝绵缠住动弹不得,加之烈日暴晒,可怜的小飞虫“为酱而亡”。

  从此,我每天就会到日头下,用长竹筷去酱缸里搅上一阵子,这样的工作我要连续做上20天左右,直到将“麦糕”这个硬块搅到粘稠。说来也怪,入伏天竟无一点雨下,酱缸接受着日晒夜露。

  清顾禄《清嘉录》卷六“合酱”中记载:“谓造酱解日番酱黄。”意即把酱黄用东西盖起来使之不透风而慢慢发酵,待发酵完成,要选择一个不打雷且老黄历上的“上下火日”来落盐水缸合酱,故又有俗谚云“雷鸣不合酱”。这就是说制酱的关键在于太阳,盛夏时节的三伏天,有充足的日光,恰是制酱、合酱的好时候。正因在烈日下暴晒,其中的有害细菌才不会滋生,且豆饼中的有益细菌才会充分地发酵。因此,老人们常说“越是勤晒,做出的酱才越鲜”。

  渐渐的,酱越晒颜色越深,浓酱赤紫;渐渐的,酱越搅气味越浓,酱香扑鼻。正如广告中所说“晒足180天,晒出美味鲜”,酱晒好了,奶奶又将大酱缸里的酱分装在小甏里封口,以备一年四季食用。

  乡下人平时都吃豆制品、蔬菜,这些菜性淡,味道不强烈。但一旦浇上自制的豆瓣酱(酱舀在碗里放上菜油在饭锅上炖热),味道就浓了,而且菜色也喜庆了。酱就这样成了农家菜肴中的“百搭”。

  夏天农人劳作出汗多、胃口差,菜里来点酱入味杀饭。其中臭豆腐蘸酱是最佳搭配,一旦出现在餐桌之上,定有“扑鼻闻奇臭,入口生奇香”的美妙感觉,而酱就是灵魂所在。

  传说酱为周公所创,用豆制酱,始于汉代。《齐民要术》里详细记载了用豆制酱的方法。奶奶没有文化,不知道酱的来历,但她心中却有一个信念: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汤,没有菜,只要有豆瓣酱。”就能吃下饭,吃下饭就有力气下地干活。所以制酱是她必备的技能,酱做好了就是完成了一个让家人吃好的心愿。

  现在,超市里什么样的酱都有,随你挑选,但尝过之后总感觉少点什么。是农家人做酱的这道风景随着社会发展而渐行渐远了,如同奶奶在厨房忙碌的背影在热气蒸腾下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唯有耳边响起的那句“入伏晒酱”的温馨话语,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深处。

  ○费国平 浙江省民协会员,嘉兴市作协会员。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桐乡发布”、“桐乡时间”、“FM97.1”“桐乡市广播电视台”等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0 市府网: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