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概况 健康 财经 挂号 摄影 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桐乡>文学

那里,是飞鸟不惊的山林

2023-11-23 09:06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编辑: 沈树明 发表于:  浙江桐乡

钱林方

  读完迟子健《额尔古纳河右岸》,掩卷沉思。

  书中的鄂温克族人,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那片茂密的原始丛林中,他们在一次次的迁徙中,繁衍生息。他们住的地方叫做“希楞柱”,是一种用松木杆搭建的简易帐篷,他们以放养驯鹿和狩猎为生。他们高兴的时候会一起跳斡日切舞来庆祝。部落里的人得重病时,会请萨满(巫师)来“跳神”以祛除病魔。部落里人死了要举行独特的风葬仪式。

  斯特若衣查节是他们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每到这时,人们就会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交换猎品,有的氏族之间还会联姻……

  这些鄂温克人以奇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汉族或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形态,他们似乎生活在封闭的原始文明中,不被世俗打扰,使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文明中的现代人,感受到了边地原住民文化中那种悠远、淳朴、神秘的远古气息。

  然而作者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展现鄂温克民族的生活风俗习惯,更重要的是要向读者展示鄂温克人在极其艰难的生存困境中激发出来的坚韧的生存意志与生存能力,更有鄂温克人在强大的现代文明侵入时奋力挣扎却无可奈何的尴尬与悲凉。

  这100多年来,他们经受了外族人们的侵略,经受了瘟疫的侵袭,饥饿的折磨,还有恶劣的生存环境,这些都没有让他们放弃本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坚韧地守在赖以生存的原始深林的大山中,保持独立的民族特性。然而最终,随着社会的变迁,文明的演变,他们的原始文明在受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他们的森林被工业文明一点点蚕食着。他们试图反抗,保留下祖祖辈辈传承的生活。只是留下来的人越来越少,下山的人越来越多。因为那里有着丰富的物资,最后是剩下“我"和“安草儿”在这里孤独地守着,这是多么悲凉与辛酸,更衬托渲染悲剧性色彩的是“我”的坚持与守候。

  全书处处展示鄂温克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爱护。他们用于燃烧的树木都是树林里枯枝落叶和枯死的树木。而当他们一旦走出森林,融入山下的生活,他们也就失去了可以维系民族文化命脉的土壤,也就意味着这个民族无可挽回的消亡,这个民族的文明再也难以继续。可是,谁又能听到这哀怨缠绵的挽歌呢?处于封闭边缘地域的少数民族和他们的文化在强大的主流文化面前从来都是弱不禁风的小舟,只有被洪流所淹没,被主流文化同化。

  作者的高明之处,就是让一个九旬鄂温克老人叙述他们民族的历史直至消亡的情景。“没有路的时侯,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侯,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很少有人会拒绝一位老人讲述的故事,尤其是在温暖的火塘前,听一位在大兴安岭莽莽丛林里生活一生的近百岁老人,徐徐说着雨和雪、驯鹿与鹿铃、酒壶与鹿奶茶的故事。他们信奉自己的图腾,他们的图腾不必是遥不可及广大神通的神祗,他们对风与雷、星与月、森林与河流、苔藓与蝴蝶、鱼、蛇、蜥蜴,一样的崇拜和敬畏。一天中有清晨、正午、黄昏和夜晚,一个人的一生也如此,一个部落的命运同样具有,不经意间我们听她诉说了一整天的故事,包含了讲述者的一生和关于部落的命运。在这个特定民族的特有视角下展开的故事中,万事万物都是有着灵性的。山川、河流、树木、繁星、月亮、雨雪……都像故事中的人一样,有着灵魂,有着喜怒哀乐。它们有了人性,人性中也有了它们的影子,单纯到让人没有理由厌恶。这是当代社会所缺失的,也是令人动容之处。

  感谢这本书,给我打开一册画卷,使人知晓一个神秘的少数民族和他们的美丽故事。这是一段并不孤独却让人倍感荒凉的百年故事。

  ○钱林方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桐乡市女作家协会理事。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桐乡发布”、“桐乡时间”、“FM97.1”“桐乡市广播电视台”等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0 市府网: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