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概况 健康 财经 挂号 摄影 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桐乡新闻>桐乡·民生
我市已完成100台“救命神器”安装工作

用好AED 织密急救网

2022-09-02 08:47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中心记者 沈惠娟 通讯员 钱小磊   编辑: 沈乐易

  桐乡市博物馆内的AED。

  中心记者 沈惠娟/摄

  AED使用培训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近日,在桐乡市博物馆,一名新“报到”的“上岗者”引起了不少入馆市民的注意。走进大厅便能望见一个印有“桐乡市红十字会”的红色箱体,内部一个鞋盒大小的橘红色装置正静静“站岗”,默默守护着来往人群。

  它便是“救命神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别看它现在‘闲着’,关键时刻能发挥大作用。”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AED是一种便携、易操作的心脏急救设备,在救命的“黄金4分钟”内,正确使用AED和开展心肺复苏,能极大提高院前急救效果,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害的目的。

  同样,自今年7月份开始,我市的未来广场青少年体验中心、吾悦广场、57所学校、100人以上大型养老机构、大型市场、雄鹰应急救援队等也陆续迎来了一位位“小客人”。

  记者从市红十字会了解到,此次新增的100台AED已于8月底前全部安装完毕。

  提升覆盖面

  让AED“救”在身边

  据悉,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超过55万人,约90%以上发生在医院外。AED这种可被非医学专业人员使用的医疗设备,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在黄金救援时间内具有很高的抢救成功率。如何让这一“救命神器”触手可及?如何织密群众身边的救护网?

  加快提升配置AED设备的覆盖广度,对增强急救能力、完善急救体系至关重要。一直以来,市红十字会大力推进AED配置工作。

  2019年以来,市红十字会根据《“健康桐乡2030”行动纲要》要求,把“加大AED配置力度,办好民生实事”作为工作重点,先后在高铁桐乡站、市客运中心、市公共服务中心、凤凰湖、图书馆、学校、菜场、濮院毛衫城等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投放了34台AED 。

  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22年我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桐享健康”中提出“新增主要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100台”。市红十字会积极对接,早谋划、细分工、重协调、抓落实,克服疫情防控下工作人员少、力量较薄弱等困难,有条不紊地推进此项工作。为规范AED管理,市红十字会严格执行《嘉兴市红十字会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机长制管理制度(试行)》,并与每个安装单位签订桐乡市公共场所AED配置项目维护管理协议书。

  AED投放密度的增大,为公共急救能力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配置只是普及的第一步

  会用敢用是关键

  随着AED设备安装陆续完成,对于配置点相关工作人员的心肺复苏、AED使用方法等方面的急救实操培训也在有序推进中。“一开电源二贴片,三插插头四放电,这是AED的使用口诀,一片电极片放在右侧锁骨下方,另一片放在左侧乳房下面平腋前线、腋中线处,AED 除颤后要尽快进行心肺复苏。”近日,由市红十字会组织的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的应急救护和AED使用培训正陆续开展,急救讲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AED硬件设施配置后,危急时刻得派上用场才是关键。”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当下很多人不会用、不敢用,其实AED的使用十分便捷,施救者只要在语音提示下,根据机器上的示意图,把两个电极片贴在伤员身上,插上电即可,机器会自动判断对方是否需要电击,施救者根据提示按下放电开关即可完成电击。AED 越早使用,伤员救活的概率就越大。因此,要大力普及AED操作的相关知识,从AED配置点相关工作人员开始,向有条件、有意愿的志愿者普及,进而走进单位、走进社区、走进校园。

  “接下来,市红十字会将持续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使更多人掌握AED的使用方法,发挥设备的最大效益,改变群众性自救互救普及工作面临的技能培训率低、AED配置率低的‘两低’窘境,在保护群众生命和健康方面发挥红十字会的独特作用,为健康桐乡建设贡献红十字力量。”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说。

  AED的配置、操作培训工作只是城市急救设施建设这一庞大系统工程中的一环,如何织牢织密群众的安全救护网,红十字会将不断探索实践。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桐乡发布”、“桐乡时间”、“FM97.1”“桐乡市广播电视台”等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0 市府网: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