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概况 健康 财经 挂号 摄影 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桐乡新闻>桐乡·三农

桐乡杭白菊,如何更飘香?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亟待构建完善
2022-05-16 08:52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中心记者 庄菲菲   编辑: 沈乐易 发表于:  浙江桐乡

  

  杭白菊采摘。

  杭白菊亮相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博会。

  杭白菊加工。

  杭白菊、小湖羊皮、晒红烟,是上世纪家喻户晓的“桐乡三宝”。作为桐乡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曾经的杭白菊产业可以用辉煌来形容。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加上生态、经济、社会环境,以及生产技术、经营方式、主体构成等因素不断变化,这个桐乡曾经引以为傲的“老产业”正不断面临着“新问题”。未来,桐乡这朵“致富花”又将如何盛放?

  曾经辉煌

  “1984年以前,中国杭白菊90%以上产自桐乡……创汇最高年份为450万美元。”《杭白菊鉴赏》一书曾这样记录。上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正是亟需大量外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线的关键时期,作为主要创汇手段之一的杭白菊,地位可以想象。

  1984年,在“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影响下,杭白菊的经营管理变医药公司独家经营为医药、供销、社队、个体多渠道经营。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料厂开始蓬勃发展,在广东、福建等地,一大批饮料厂相继涌现,杭白菊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上世纪80年代末期,伴随着出口权的逐步放开,杭白菊的出口量实现了快速增长。

  产销渠道的变革和市场需求的增长,带来了杭白菊价格的大幅跃升。作为桐乡市土特产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龙台从那个统购统销的年代一路走来,他的叙述,为我们翻开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杭白菊发展史。“在我刚进入供销社工作时,杭白菊朵花干货是1.08元/斤,到1984年,涨到了7.5元/斤。”时至今日,对于那段岁月,他依然记忆犹新。

  价格的攀升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种植热情,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和完善,让种菊有了现实的土壤,桐乡杭白菊种植面积得到迅速扩张。这个扩张期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杭白菊在桐乡的常年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4万余亩。伴随杭白菊种植的高速发展,桐乡的杭白菊加工企业也开始“冒头”。

  “桐乡现存的有点规模的杭白菊企业,基本都是在那个时候发展起来的。”王龙台介绍,在1987年到1997年这十年间,在这片被称为“杭白菊之乡”的土地上,诞生了新和、春发等二三十家杭白菊加工企业。时至今日,这些企业依然从事着与杭白菊相关的产业。

  同一时期,一批在现如今颇具影响力的桐乡民营企业,也在杭白菊上赚到“第一桶金”,它们从320国道边的杭白菊零售摊位起步,从租赁服务区柜台销售杭白菊到外出承包经营服务区,经过30多年摸索,逐步发展成为年营业收入破百亿的庞大产业集群。

  “杭白菊曾经是主产区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也为桐乡培育出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可以说是桐乡具有名片性质的传统特色产业。”对于桐乡杭白菊产业的过去,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这样定义。

  经历阵痛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巅峰之后,杭白菊在桐乡的发展状态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不久后,开始走下坡路。“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亲身经历,所以王龙台有了更多切身体会。

  进入21世纪,城市化、工业化不断加快,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桐乡也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住宅小区越盖越多,在曾经种满杭白菊的土地上,一个又一个工业园区拔地而起,大机器制造的时代轰鸣声冲击着杭白菊这一桐乡传统特色优势产业。

  伴随着传统生产面积缩水而来的,是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打工的效益逐渐超过菊花种植,菊农们纷纷扔下了手中的铁耙进城打工。与此同时,被引种到外地的菊花逐渐形成了规模,对桐乡的杭白菊产业形成了进一步冲击。

  “价格差得太多了,几乎相差一半!”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行业人士,都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表述,究其原因,还是成本不同。以胎菊为例,去年,桐乡本土杭白菊胎菊的成本在每公斤105-110元,而在江苏,因为较低的人工成本和粗放型的种植方式,每公斤成本仅为50多元。

  于是,在外地白菊低价优势冲击下,桐乡的杭白菊卖不出高价,这也使得杭白菊的地位从当年的“主产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之一”逐渐变成了如今的“效益一般”。

  王龙台清楚地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自己的工资是每月34.5元,而杭白菊朵花干货每吨在2000元左右。除去去年杭白菊价格“特别高”的年份,往前推7年,每吨的价格都稳定在5.5万元到6万元之间。近40年时间的风云变换,带来的也只是30倍的价差,远低于工人的工资增速,“所以没有人愿意种菊花了,即便还在种的,基本也都是老人。”

  面积缩水、劳动力转移、效益一般、农民老龄化……这不是杭白菊的“一家之言”,而是目前发生在所有传统农业上的普遍现象。可以说,杭白菊经济地位的下滑,是这个时代造就的。土地、劳动力等社会稀缺资源总是趋于流向更高效益的领域,于是,在工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农业经济不得不自动做出让步。

  这是发生在杭白菊种植环节的情况,而在加工环节上,情况也不容乐观。近两年,随着外地杭白菊产业的发展,菊花的加工环节也在一步步转移出去。

  寻求变革

  桐乡的杭白菊产业正在经历着阵痛,为了改变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变革中所处的弱势地位,桐乡也进行了多轮改革。

  在政府端,一系列“组合拳”正在实施。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形成了一套从菊苗繁育到采收的较为完整的杭白菊规范化种植技术,制订颁布了无公害杭白菊生产标准、杭白菊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特别是杭白菊国家标准的制定实施,促进了杭白菊品质的提高和产业的发展。

  新产品新工艺开发速度加快,微波、蒸汽杀青气流干燥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杭白菊几百年来靠蒸晒的传统加工方法,让杭白菊的加工实现了工厂化。同时,通过胎菊、幼菊等新产品的开发,使杭白菊实现提质增效。

  为了提高杭白菊产业化经营水平,桐乡还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开展订单农业,实行优质优价收购,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同时,商标品牌战略稳步实施,形成了圣富德、凤鸣、春发、同新、缘缘等多个本土杭白菊品牌。

  目前,杭白菊的种植呈现“小而分散”的状态,为了应对产量下降,增强农户的种植意愿,种植补贴已连续实行3年。

  而在企业端,“突围”之战也正在上演。目前,桐乡杭白菊最大的优势,就是销售集中着全国90%以上的份额,可以说,杭白菊销售体系的中心依然在桐乡。于是,销售渠道的拓展,成了桐乡杭白菊企业近些年的发力方向。

  2012年,在外地工作了3年的王正啸回到桐乡,接棒父亲王龙台的杭白菊生意。彼时,电商发展如火如荼,看到了风口的他,一头扎进了电商的蓝海。伴随着电商大环境的向好,在接棒的第三年,王正啸的电商之路形成了喜人的发展势头,销售额连年增长。去年,在桐乡市土特产有限责任公司5000万的销售额中,电商份额占到了70%。

  同一时期,远福茶业、海泰菊业的新生代们也开始发力,他们把电商的“星星之火”带到了桐乡的杭白菊产业,让这片沉寂许久的原野有了燃起第二春的希望。桐乡杭白菊产业的电商之路正式启程。

  关于未来

  当下,具备“名、特、优、希”等生命力特征的杭白菊产业,以广大小农户种植为主,拥有小而分散的天然特点,呈现弱质性的一面。然而,小农户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蕴含着“小”的优势,提高与现代要素投入匹配度,在如今的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山海协作中依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杭白菊的辉煌历史,让这个产业成为了桐乡“金名片”般的存在。作为传统的标志,杭白菊产业承载了桐乡的发展史。它赋予桐乡的,更多的还有文化上的意义。

  近两年,随着电商平台的饱和,杭白菊的电商之路也逐渐进入瓶颈期。于是,企业开始迎合风口做直播,然而,几场直播做下来,效果却不佳。“因为杭白菊等花茶利润低。”王龙台表示,而直播的高退货率将抵消走量带来的微薄利润。如今,他们又开始寻找新方向。

  直到现在,桐乡杭白菊产业都没有真正的深加工,大部分都停留在初加工阶段。然而,种植基地和加工企业却在一步步向外转移,只剩销售体系的桐乡杭白菊产业到底还能走多久?

  打造品牌、形成标准,稳稳守住桐乡杭白菊销售中心的地位成为目标。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成为业界共识。

  为了确保百年历史的杭白菊不出现断层,近年来,我市开展杭白菊种质资源调查,建立市杭白菊种质资源圃,通过“种苗工程”的建设,确保杭白菊在种质资源上的优势地位。目前已建立优良种苗基地1200亩。

  作为美丽乡村的重要产业配置,杭白菊理应依据自身产业特点,不断提升产业运行机制,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转变。

  “构建杭白菊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精耕细作、持续发展,以‘一朵菊’为载体,最终实现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不断擦亮‘小而美’杭白菊城市金名片。”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给出了发展方向。

  今年,“农业双强”赛道不断发力,在科技和机械的双重加持下,单产和品质双双得到提升,桐乡杭白菊产业或将迎来突破,危中有机的老产业,将焕发新的生机。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桐乡发布”、“桐乡时间”、“FM97.1”“桐乡市广播电视台”等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0 市府网: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