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概况 健康 财经 挂号 摄影 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桐乡新闻>桐乡·时政

七千年前的桐乡烟火

2023-03-12 07:05   来源: 桐乡发布    作者:    编辑: 沈树明 发表于:  浙江桐乡

  作家余秋雨在《故乡》中写道:“河姆渡……它以七千年前的稻作文明遗迹证明,这儿不仅是我的故乡,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故乡。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的一切历史教科书的前面几页,都有了余姚河姆渡这个名称。”

  我想,在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前面几页中,也应该包含桐乡市“罗家角”这个地方,这是长江下游地区马家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踏着春光,我走进了安静的罗家角遗址,走进了七千年前的岁月。

  罗家角遗址,东西有两条河流环抱,南为罗家角自然村,北濒京杭大运河。主体部分是江南传统桑基圩田地形,四周是岗地,遍植桑树,中部是面积较大的稻田农作区。这片约十二万平方米的古代遗址,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置身其中,可以让人真切感受先民们生活、生产的远古场景。

图片

  此时此刻,罗家角遗址安安静静,明媚的阳光照射下来,升腾着春天的蓬勃气息。

  我席地而坐,空无一人的罗家角遗址,仿佛立刻人声鼎沸,七千年前的先民一个又一个围了上来,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既是点头欢笑,又是握手把谈,他们摘来树上的水果,以陶器盛来稻米煮成的食物,捕来的鱼、猎来的兽与地里的菜,都已经煮熟了,他们热情地邀我入席,一如七千年后的村民一般淳朴好客。

  他们是我的祖先,我是他们的后裔,黑头发黑眼睛,黄色的皮肤,流着相同的血,尽管相隔了七千年,依然如此亲切,没有任何的隔阂。

  在这一刻,远古的生活气息席卷而来……

  是怎样一种奇迹,穿越了六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今天我们相遇了。

  这是一九八〇年在罗家角遗址第二层出土的陶塑人像,高六点五厘米,浅褐陶色,呈站立姿态,五官特征虽已模糊,胸腹前鼓,臀部后突,双腿微张,引人注目的是他腹下的锥形男性生殖器,造型突出而夸张。

  这件文物的出土,使桐乡“第一人”横空出世。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个桐乡先民,以粗犷而简练的形象,以原始祼露的艺术趣味,来到了当今的新时代,这是多么的神奇!

  制作陶塑人像的人一定是一位骄傲的男子汉,在方寸之间塑造的陶人形象中,有意凸现男性特征,展示男性力量,具有父系氏族社会男性崇拜的明显特点。是否可以这样猜想,这个桐乡“第一人”,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的产物,或者说是一种标志。

  在蛮荒的远古时期,需要男人的膂力去征服自然,开垦种地,狩猎捕鱼,更重要的是传宗接代,只有人丁兴旺了,才能拥有更多的力量,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与发展。

  没有帝王将相,没有士农工商,只有部落人群在这块平原上劳作生活,繁衍生息。

  你好啊,远古的男子汉,远古的桐乡人,正因为有了你,有了你们——男人和女人,顽强地生活,坚韧的生命,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有了今天的我们,桐乡这方土地,那时人烟稀少,如今生活着上百万人,生生不息,枝繁叶茂。而从远古走来的中华民族,已是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家庭。

  

  罗家角遗址第三、四层出土了一百五十六粒稻谷,其中籼稻一百零一粒、粳稻五十五粒,已全部炭化为黑色,经中科院考古所采用碳十四测定,距今已有七千零四十±一百五十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上发现的栽培水稻最早的年限。

图片

  这是多么激动人心!

  民以食为天。水稻栽培,是古代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技术,对人类的生存具有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而在桐乡,在罗家角,是水稻栽培的起源地之一,将世界水稻栽培的历史提前了三千多年。

  在此之前,稻作起源在国际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或印度或日本或巴基斯坦,直到河姆渡、罗家角等地史前稻作文化先后浮出水面,中国作为水稻栽培发源地的地位已不容置疑。一九八九年,日本东亚稻作文化起源考古代表团前来罗家角遗址考察后,认为“罗家角遗址发掘出土稻谷,证明这里是日本栽培水稻的发源地之一”。

  桐乡一邑向为鱼米之乡,这是七千年时间所形成的历史,这顶桂冠名符其实。

  三

  罗家角先民结束了为寻找食源而迁徙漂泊的阶段,人心思定,在此定居生活,必须解决住的问题。七千年前的桐乡一地,海退成陆,茫茫平原,只有高地、低洼与水网纵横,无处藏身,住房是现实所需,安居才能乐业。

  罗家角先民手持石斧、石锛,伐木砍竹,他们之中不乏能工巧匠,将树木构件进行加工,以凹凸部位相结合——即后世所称的榫卯结构,独立的柱与梁以榫卯连接后严密扣合,十分牢固。择地高岗,立柱架梁,泥土筑墙,茅草结顶,这屋子成为他们的家,居住生活,遮风挡雨。

  从石纺轮、陶纺轮的出土,我们可感知罗家角先民应用纺轮纺线,纺线的目的是织衣,虽然是粗布麻衣,但是可遮体、可御寒,替代了在此之前的树叶与兽皮遮体的阶段,使人类文明的进程跨越了历史性的一大步。那时所形成的男耕女织的分工模式,绵延相承七千年,伴随了我国农耕文化的整个发展历程。

图片

  罗家角先民在解决了衣、食、住这三大生活基本要素之后,呈现了“家”的功能与意义。

  在罗家角遗址中,出土了陶人与陶猪,这是非常富有文化意味的。有了人、有了猪、盖了房,家的概念才一步步清晰起来。

  四 

  茫茫沃野,沐风栉雨,罗家角先民生死于斯,歌哭于斯。没有任何文字,也没有任何影像,他们的名姓,他们的事迹,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全都湮没在遥远的苍茫尘土中。而在我们脚下这片大地下,出土的一件件文物中,来自远古时期的丰富信息,展现了先民生活的一切场景,清晰如昨,栩栩如生。

  在桐乡境内,目前已发现的马家浜文化遗址有五处,分别是石门罗家角遗址、乌镇谭家湾遗址、濮院张家埭遗址、崇福新桥遗址、屠甸吴家墙门遗址。七千年来,经历了无数的自然灾害,经历了无数的兵戈战火,石门、乌镇、濮院、崇福、屠甸……依然是人们的宜居之地,而且越来越美好,这是多好的鱼米之乡,多好的风水宝地!

图片

  “风雅桐乡”栏目持续征稿中,期待您的投稿。详见《桐乡发布》征稿 | 风雅桐乡,邀您一起读懂这片土地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桐乡发布”、“桐乡时间”、“FM97.1”“桐乡市广播电视台”等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0 市府网: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