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概况 健康 财经 挂号 摄影 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桐乡新闻>桐乡·时政

桐乡人眼中的父亲

2023-06-18 09:06   来源: 桐乡发布    作者:    编辑: 沈树明 发表于:  浙江桐乡

  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谈到父亲,总觉得那些亲昵的表达似乎与“父亲们”总也沾不上边儿。

  在朱自清笔下,父爱是送行时含蓄而又深情的背影;在冰心笔下,父爱是陪伴童年并守护童心的温柔;在杨绛笔下,父爱是给予足够尊重与耐心理解的守护……每个人的父亲,都是与众不同又独一无二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品味桐乡名人及后代他们眼里的“父亲”形象,读懂那些藏匿在字里行间的浓浓父爱。


茅盾:父亲教我先立乎其大 有志者竟成

  “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一语出自《孟子•告子》,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先把重要的、大的部分树立起来,那么,次要的、小的部分就不会迷失方向。

  茅盾的父亲沈永锡秀才出身,富有才华与抱负。1905年,正值西风东渐,各种新学陆续传入,沈永锡对声光电化等西洋近代的科学知识很感兴趣,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掌握一门实学,利国利家,远比自己终日吟诵“之乎者也”要强。于是他在初步教会茅盾识字后,就把茅盾送到了镇上第一所新式学堂——立志初等小学读书。

图片

△茅盾故居

  在父亲的影响下,茅盾从小便表现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在当年全县学生会考上,茅盾在作文《试论富国强兵之道》文末写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主考官卢鉴泉被茅盾的丰富学识、新颖见解、严密推理和远大志向所震惊,当即写下评语“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

  1916年,茅盾完成父亲的遗愿,成了当时乌镇第一个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再后来,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革命事业奉献一生。


丰一吟:父亲教我要保持风雅和 高尚的生活气度

  1929年,丰子恺之女丰一吟出生在桐乡石门镇。回忆起父亲,她最不能忘怀的就是在“缘缘堂”生活的那段岁月。1932年年底,父亲丰子恺结束了12年漂泊的教书生活,回到石门老家,自己建房。

图片

△丰子恺纪念馆

  丰子恺认为,“只有住正直的房子,才能涵养孩子们正直的天性”。丰一吟记起70多年前在“缘缘堂”生活的趣事,依然意犹未尽,“爸爸请人在院子里搭起架子,上面铺上一大片竹帘,院子就晒不到太阳了。我们一大群孩子在竹帘下玩耍,摘几张芭蕉叶子,铺在地上,往上面一躺,叶子凉爽爽的,透过竹帘的缝隙还能看到闪烁的蓝天。我们还剥莲蓬吃,抽出里面黄色的纤维,当做‘烟丝’,塞进中空的莲蓬茎里,抽起‘莲蓬烟’。”

图片

△丰子恺故居缘缘堂

  丰子恺对人生境界的比喻,就像三层楼。一层是物质生活,二层是精神生活,三层是灵魂生活。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第一层,能把生活过好,锦衣玉食就满足了。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还有一种人,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第三层楼,走向灵魂生活,这就是宗教了。丰一吟常常回味这几句话,“正因为父亲已经爬到了第二层,心中还望着第三层,他才能将一切苦难化作云烟,在浩劫中屹立不倒,永葆一颗澄明温暖的赤子之心。”

  说到自己,丰一吟在当时说,“我算是超越了第一层,只能爬到第二层。不过,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父亲,他留下博大的精神财富,日日催促着我这个八十多岁的老妪认真勤勉,不敢浪费人生的每一秒。”


陆费铭琇:父亲认真,特别认真

  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膝下有三个子女。1941年他病逝于香港时,小女儿陆费铭琇仅16岁。2010年,陆费铭琇在北京的家中回忆说,“那时我还小,对父亲的记忆不深。但是,父亲的思想却(对我)影响很大。”

图片

  △为示缅仰,桐乡市图书馆又名陆费逵图书馆,在馆区东门有陆费逵先生塑像持书而立,在馆内四楼专设陆费逵纪念厅。

  她清楚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一位年近六旬的老朋友来访,闲聊中说起他读初一时,国文教科书第一篇文章便是陆费逵的《敬告中等学生》,这位朋友当场背诵起来:“我国家社会,正在复兴的路上,不知有多少事业,等着要建设,不知有多少东西,等着要生产……诸君要知道,诸君学业的成败,关系于诸君个人者小,关系于国家社会者大。”

  “这篇文章是父亲在1915年写的,30年后被选为教材,又40多年后,还被人珍存。” 陆费铭琇说。

  陆费铭琇在总结父亲的一生时说:“父亲博览群书,有渊博的知识,高深的文化素养,在家中常谈古论今,出口成文。他像家长一样关心中华书局的人,关心政治又不愿参与政治,一心要办好中华书局。”

图片

△伯鸿城市书房(乡村书屋)在桐乡遍地开花。

  2012年,陆费逵先生的女儿陆费铭琇在接受采访时曾感叹“父亲认真,特别认真”。她说:“现在的出版行业非常发达,出版公司多如牛毛,但我经常跟老伴抱怨,现在的许多书错字太多。当年父亲组织人力,花费四年时间编成《中华大字典》,其所收字条比《康熙字典》还要多,他还花费20年时间编成《辞海》、整理出版古籍《四部备要》……做这些事情,父亲的认真几乎到了偏执的程度。比如两亿字的《四部备要》,他检查一遍,只发现十几个错别字,改正后,竟然一个错字也没有。他还特别在报纸上打广告,声言谁能在《四部备要》中找到一个错字,奖励十块大洋。结果没有人回应,因此这十个大洋也没有花掉。”


金立勤:多读书,要有文化底蕴

图片

  △1940年代《中学生》杂志部分编辑和作者合影。前排左起:叶圣陶、章锡琛、傅彬然,后排左起:徐调孚、金仲华、贾祖璋、顾均正

  在《父亲金仲华的笔和友》中,金仲华的女儿金立勤写道:我父亲是浙江桐乡人。我是在他逝世后的七十年代,才第一次回到家乡。那是一个多么典型的江南水乡:幽静的古镇、蜿蜒的水巷……我们家坐落在县城的东南街上,这里有着一排排虽然陈旧,但富有生气的古宅。我走进三开四进的晚清民居,踏着吱吱作响的楼梯上了二层,家人告诉我父亲就出生在这低矮的楼上。现在这座故居,因市政建设已迁至新区依原样建成金仲华纪念馆。我祖父是一位教师,父亲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据我叔叔讲,父亲四岁就能认识千余字。放学后时常在祖父备课的西厢楼里翻阅经史子集,客人来了都叫不岀来。十七岁在嘉兴省立第二中学毕业,考入杭州之江大学。

  因家境并不富裕,在大学过着清贫的生活,但他学业成绩很好:“我在大学学文科,趁机读了些书,也学会了英文。”正因为勤奋好学,父亲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并不费力,他在桐乡家中翻阅上海报纸,见到商务印书馆招聘编辑人员广告,立即前往投考,很快被录取,从此父亲便走进新闻传媒的行列了。

图片

△金仲华雕像

  “父亲真正离开桐乡是在1928年,当时他只有21岁,此后因工作关系,他极少回家乡,但在我们做子女的印象中,他对家乡桐乡的感情非常深。”金立勤曾在文章中回忆,受父亲影响,不论在语言、饮食及其他生活习惯,还是全家人的性格上,都非常“桐乡化”。

  “每年秋天,我在桐乡的叔叔总要带一些螃蟹来,父亲就会兴致勃勃地配着老酒(黄酒)吃。”在金立勤眼中,父亲金仲华总是温和、亲切的。“小的时候,父亲工作很忙,但仍然会利用空馀时间教我多读书。”金立勤现在回忆起小时候的情景,依然感慨父亲的言传身教让她受益终身。“他总让我多读书,要有文化底蕴。”金立勤说,父亲和她谈话时总是循循善诱、和颜悦色,从不发脾气。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桐乡发布”、“桐乡时间”、“FM97.1”“桐乡市广播电视台”等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0 市府网: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