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概况 健康 财经 挂号 摄影 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休闲旅游>游在桐乡

咬春的味道|桐乡人,不能没有这一锅野火饭

2023-04-13 17:21   来源: 桐乡发布    作者: 记者|庄菲菲   编辑: 沈树明 发表于:  浙江桐乡

编者按:

  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桐乡。能唤醒乡愁记忆的,不只是熟悉的风景,更有那忘不掉的“家乡味”。我们推出“桐乡风物”栏目“咬春的味道”系列报道,聚焦桐乡独具特色的风物特产,带你寻找记忆里的“桐乡味道”。

  清明一过,进入暮春,随着立夏临近,桐乡人尝鲜的心思又开始蠢蠢欲动。

图片

  白日渐长,江河渐满,万物开始疯狂汲取营养,乡野田间尽是拔节生长的声音。豌豆花在扦插的桑条上开得热烈,豆耳朵在葱茏的蚕豆叶间若隐若现,小麦开始抽穗,油菜即将成熟,时节轮转,菜篮子热闹起来,一年中最富有生命力的食材即将登上桐乡人的饭桌。

  “清明见荚,立夏好吃”,蚕豆是江南春末夏初的时令货,随着天气渐暖,蚕豆豆荚日渐胀鼓,本地蚕豆开始少量上市。桐乡人爱吃嫩蚕豆,油锅里翻炒几下即可显其鲜甜本味,若是搭配上本地咸鲜脆爽的腌芥菜,更是让人回味无穷。正如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所讲:“新蚕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随采随食方佳。”

  在桐乡一带,除了以清炒的形式出现在饭桌上,嫩蚕豆最常现身的,莫过于这一时节桐乡人最热衷的野火饭。野火饭又叫立夏饭,因在每年立夏日进行而得名。老人们常说,小孩子吃了“野火饭,不“疰(zhù)夏”。而“野火”这一形式,据说是为了纪念人类远祖的山居草莽生活。

图片

  既称之为野火饭,顾名思义势必在野外进行。挑一块空地,垒一方土灶,支一口大铁锅,再从田间地头拾些农事活动后残留下的桑枝稻草,一出最富江南特色的暮春大戏就在孩童们的期待中拉开了帷幕。

  江南人饮食讲究“不时不食”,桐乡人也概莫能外,因此,在野火饭食材的选择上,除了新鲜上市的嫩蚕豆外,自然也不能少不了豌豆、藠(jiào)葱、春笋这些当季鲜货的身影。

图片

  如果说豌豆开花是春天最后的温柔,那么食用豌豆则正式开启了夏日的序幕。立夏后,豌豆开始大量成熟,农谚有云:“豌豆到立夏,一夜多一杈。”相比成熟后豌豆的软糯口感,暮春的豌豆因为汁水更多,口感偏嫩,与嫩蚕豆一样,莫名添了一份鲜甜感。

图片

  藠葱是桐乡一带的民间叫法,官方应称之为藠头或薤,一种生长在长江流域一带的原生植物。因为官方名字太过“小众”,不少人听到都是一头雾水,只有抛出“藠葱”的叫法,才一副心领神会的样子。连美食家汪曾祺也在随笔《葵·薤》中说,“南方人很少知道藠头即是薤的。北方城里人则连藠头也不认识。”

图片

  藠葱不仅名字小众,连口味也很小众,爱者极爱,不爱者则嗤之以鼻,一口都咽不下去。藠葱口感偏辛辣呛口,有股狠劲,类似葱蒜一类,却又截然不同,自带一股奇异的芬芳。

  藠葱喜温暖湿润气候,因此,清明一过,藠葱就开始大量爬上桐乡人的日常餐桌。要论这个时节的餐桌抢手货,非一道“藠葱炒蛋”莫属,金黄的炒蛋包裹着青翠的藠葱,让人食欲大开。而若放到野火饭中,因为自带的浓烈味道,则成了野火饭“野”味的重要来源,成为一锅野火饭中最耀眼的主角。

图片

  虽然时至暮春,还是少不得春笋的助兴,对于这种赏味期极短的时令食材,更要尽一切机会大快朵颐。春笋除了以油焖形式单独“出镜”,与咸肉搭配也是一绝,苏东坡曾道:“无竹则俗,无肉则瘦,若想不俗也不瘦,天天笋煮肉。”当时令的馈赠与时间的深藏相遇,更像春冬两季滋味的交汇,鲜而不浊,韵味悠长。

  蚕豆、豌豆、藠葱、咸肉、春笋,再加上本地出产的糯稻米,一锅老底子版的桐乡野火饭就这样配齐了食材。这两年,乡村游日益火热,一锅野趣满满的野火饭成了吸引上海、杭州、湖州等周边地区游客到此的重要卖点,为了适应不同口味,满足生活条件改善下人们日益“刁钻”的舌头,桐乡的野火饭也开始生出些花样来。

  食材在不断丰富。除了前面提到的“老六样”,野火饭里开始出现玉米粒、胡萝卜、蒜苗、腊肠等食材的身影,红红绿绿,煞是好看。

图片

  形式也在不断增加。除了老底子家门口桃树下,野火饭开始走进农庄、农场、景区、村庄,美景变“钱”景,一锅野火饭,让桐乡人尝出了美丽“经济”味。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桐乡发布”、“桐乡时间”、“FM97.1”“桐乡市广播电视台”等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0 市府网: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