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概况 健康 财经 挂号 摄影 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休闲旅游>游在桐乡

时光里的桐乡老茶馆

2023-07-06 09:53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孙溟苑 沈晓洲   编辑: 沈树明 发表于:  浙江桐乡


老茶馆,从来不缺故事。

记者 沈泽瓴/摄

待茶客的茶钱落柜,冒着热气的茶已冲泡完成。

记者 孙溟苑/摄

浅斟慢饮的老人是茶馆的主客。

记者 沈泽瓴/摄

四方桌、热茶壶、碎茶叶,

老茶馆藏着江南水乡的闲散生活。受访者供图

  桐乡人爱茶,毋庸置疑。

  每天凌晨,天还未亮,打着手电筒的老人,便从家里出发,去茶馆喝茶,一年365天,从不懈怠。

  旧时,桐乡的茶馆大多依街傍水,一来便于做生意,二来方便取水。穿过充斥着各种叫卖声的小巷子,豁然开朗的尽头或人声鼎沸的摊位前后,都有可能是它的归处。

夏天到了,日头起得比往常更早些,也更猛烈些,青菜黄瓜在铺开的蛇皮袋上没有秘密,就像留在旧时光里的老茶馆,从来不缺故事。

  桐乡的老茶馆,有时光、有感情、有传说。

  时光滑溜溜的,在洲泉镇马鸣老街上却飘忽得特别缓慢。

  四方桌、热水瓶、碎茶叶,还有浅斟慢饮的老人。在马鸣老街的老茶馆里,藏着江南水乡最不加修饰的闲散生活。

  早上4点左右,天光未开,屠家茶馆已经迎来了第一波茶客。钥匙往往掌管在最早到达的茶客手里,他们熟练地把木板门移开,烧水,泡茶,一气呵成,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茶馆面积不大,包浆的木头桌上放满了热水瓶还有茶杯茶碗。得益于木质结构的建造,即便只有风扇降温的老茶馆里,不时有凉意袭来。茶客们找到熟悉的位置坐下,三五人一桌,一口浓郁滚烫的茶下肚,熨帖无比。

  5点左右,天微亮,一拨一拨往里进人,老茶馆渐渐拥挤起来。茶客惬意,老板则忙活开了。66岁的屠元庆和62岁的陈翔珠是这间老茶馆的“新馆主”。

  今年年初,92岁“老馆主”屠炳发的离世让这家茶馆一度面临关停危机。父亲走后,在一众老茶客的“力挺”中,儿子屠元庆、儿媳陈翔珠接过了这把沸腾了几十年的茶壶,老街茶馆的故事得以延续。

  “接手茶馆,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让老人们有个休闲聊天的去处,说到底,我们也是在为人民服务啊……”小小的茶馆里,流淌着一方人情,也正是秉持这样的经营理念,让屠元庆选择接手茶馆。

  操持茶馆的同时,屠元庆也没放下自己的老本行,他在茶馆的门口架起肉摊,为乡邻提供便利。门内吃茶、门口买肉,倒也相映成趣,无意间成就了老街上最具烟火气的一幕。

  早上6点多,天色渐亮,肉铺收摊,茶也喝得差不多了。在小镇苏醒之际,一场属于老人们的盛会也落幕了……

  尽管“吃早茶”的人一年比一年少,这里固定的茶客仅剩20多人,其中最小的也已经60多岁,年纪最大的90多岁,但是那些轻轻的呷茶声、纯朴老茶客的身影,永远留在了老街茶馆里。

  倒也不必伤感。因为,人生和茶一样,本来就是流动的……

  朱柏松很爱喝茶,所以,13年前,得知原先茶馆主人不再续租后,他说服儿子儿媳接下了这家位于崇福镇崇德中路旁的老茶馆——兴乐茶馆。

  茶馆背靠巷弄,又临菜场,每天早上,前来赶集的人会占满街道两旁,整条巷子都充斥着锅碗瓢盆的热闹。在沿街一排统一色调的江南风情建筑下,兴乐茶馆的招牌就隐匿在垂挂的屋檐下。虽然看不真切,但屋外两张并排的长桌、数把条凳、红红绿绿的热水瓶,以及坐在门口喝茶的老人,都在告诉你,这里是个茶馆。

  据说,兴乐茶馆的“前身”是老底子大户人家的厅堂,至今已有百年,仍保留着原先的建筑结构。茶馆光线不是很好,除了入口处进光,青瓦盖顶上的一方“天窗”,是这幢两三百平米屋子的主要光源。

  在愈渐喧嚣浮躁的当下,这家老茶馆依然保持着对传统最淳朴的敬重。

  斑驳的墙面、泛着油渍的地坪,烧得黑黢黢的水壶、脱漆的八仙桌、泛黄的老式电扇、上世纪的口号标语……好像一段历史被完好地封存在这里。

  老人是这家老茶馆的主客,也是茶馆的常客,他们每天天不亮就来了,点上一杯茶,然后坐到自己熟悉的位置,或一两人一桌,或三五人一桌,在氤氲水汽中,闲聊家长里短、畅谈家国大事。在高谈阔论下,也有选择默不作声,静静在旁聆听的,或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牌局上的。

  小小的茶馆,容纳百川。它允许你做自己,也允许别人做别人。

  在长久的营生中,茶馆主人与茶客保持着高度的默契。只要往前台一站,不用说什么,老板娘就会熟练地拿出茶碗,待到茶钱落柜,一杯冒着热气的盖碗茶也已冲泡完成。

  茶馆的日常经营主要由朱柏松儿子儿媳支撑。已过鲐背之年的朱柏松,更多担负的是茶馆的杂活。每日他都会坐在炉子边,等水开了,就拎着水壶一桌桌地添水,如此往复。偶尔,遇到老相识,他也会上前招呼,递上刚买来的新烟,客人一根,他一根,打火机一点,心满意足地坐回炉子旁,继续等水开,等客来。

  这是一家才开了四五年的新茶馆。

  老板名叫李正莲,今年54岁。本来是想开麻将馆的,结果被人劝说开了茶馆,这一开,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把自己“搭”里头了。一年365天,都不敢休息一天。

“为什么?”“客人会跑的。”

  李正莲开的茶馆,坐落在市区城河路上的一个小巷子里,对街的门头上写着大大的几个字“羊行头茶馆”,据说这里曾是老底子交易羊的场所,所以称为“羊行头”。李正莲不是本地人,她也不懂,别人跟她说这名好,她就用了。

  城里茶馆的喧嚣,比镇上来的略晚些,往往清晨5点到8点,才是它的“正市头”。

  今年76岁的金发龙,是这家茶馆的常客,他自诩已经喝了70年的茶,“我从小就跟着我爷爷父亲上茶馆喝茶了。”语气颇为自豪。

  在老爷子的记忆里,茶馆曾是最热闹的地方。每天清晨,茶馆总是被围得水泄不通。“那时的茶馆就好比现在的招聘会。”金发龙解释道,招工的会来这里,找工作的也会来这里,比如搬运工、木匠、泥水匠,甚至茶馆还是他们接头的地方,人一齐,工头就带着一帮人浩浩荡荡地往东家走去。

  当然,来茶馆的,也有不少是来打发时间的,毕竟那时候,娱乐活动几乎可以用“匮乏”来形容。而有些“豪气”的茶馆,里面会有书场,经常会邀请上海、江苏一带的唱书先生来表演评弹。

  此外,茶馆还是信息交流中心,小到家长里短,大到家国天下,有人说,有人听、有人传播,直至家喻户晓。当然,这里也是吹牛皮的好地方。

  来这里的茶客,多是周边的街坊邻居,见面的时候,大家互相顿首致意,茶馆打烊,又各自散去,次日,又不约而同地到来。对他们来说,这里也是一个“朋友圈”。

  但有时,茶馆也会有新的来客。93岁的徐巾泉就是这里的“新人”。他每天都会坐着公交从羔羊到市区,然后先在鱼行街上买碗面吃,然后去凤鸣公园听戏看跳舞。大约两年前,老爷子不知怎么拐到了这家茶馆,于是,他固定的行程中,又多了喝茶这件事。

  到茶馆次数多了,徐巾泉也融入了当地人的圈子。每每说起这位老人,大家都是打心里佩服与羡慕。

  年老的躯壳里,装着一个自律且有趣的灵魂。

  在老底子,茶馆是一门不错的营生,“我年轻时,200米不到的城河路就有三四家茶馆店,每家生意都很好,南街、北港、大菜场,也开了好几家。”金发龙回忆道。

  时至今日,似乎没有人说得清,这里的茶馆,是怎么一点点消失的,“好像是那家舞厅没了之后。”人群中,有人半开玩笑道。

  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

  时过境迁,几十年前的市井文化,早已在普通人的记忆中淡出。但桐乡的老茶馆们,还在原地,用最真实的身影和最虔诚的坚守,诠释着桐乡的“老底子”。

  时间是圆的。就像曾经跟着老一辈喝茶的茶客们,他们现在已经成了老茶馆的“主力”。

  在采访中,很多人都表达了对茶馆的喜爱,其中不乏年轻人。

  也许,若干年之后,曾经抱着奶茶、咖啡的年轻人,也会捧起茶杯,走进茶馆。

  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血脉”觉醒。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桐乡发布”、“桐乡时间”、“FM97.1”“桐乡市广播电视台”等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0 市府网: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