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概况 健康 财经 挂号 摄影 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休闲旅游>游在桐乡

这里是,义马!

2023-08-13 08:51   来源: 桐乡发布    作者: 记者|庄菲菲 摄影|沈泽瓴   编辑: 沈树明 发表于:  浙江桐乡

  开栏语 

  一地的历史脉络和人文气息,固化在小集镇的脉络里、“细枝末节”里。爱上一座集镇,很大一部分原因或许是爱上了每一个瓦片下那数不清的故事。我们推出“集镇风云”专栏,让我们一起捡拾那些藏在小集镇里的风云记忆。

 

  义马集镇,民间又称东升街。

  这里的时间好像停在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

  东西走向的义马路,南北走向的东升路,然后在十字相交位置东面几十米的地方,向南延伸出去半条春晖路,这就是桐乡洲泉义马集镇的全部。

图片

  1998年10月,义马撤销乡建制,并入洲泉镇。随后,乡政府迁出,企业陆续搬走,一度繁忙的东升街,进入了漫长且缓慢的发展阶段。

  这里很安静,路上行人也不多,出现的也大多是熟面孔。马路两边临街的店面有些破旧,装修显得过时,墙壁上是一层又一层的粉刷痕迹,却盖不住时间留下的痕迹。年轻人很少在这个地方出现,屋子里闲坐聊天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追赶二十五年后,小集镇最终还是沉寂下来。

图片


小集镇与百年老店 

  义马集镇不大,却出了一家大有名气的馄饨店,义马馄饨店。

图片

  “从老太婆爷爷那辈算起,这家馄饨店已经走到第四代了。”说这话的,是馄饨店的老板朱建康。他左手抄起一张馄饨皮子,右手用一把特制刮刀朝盘子里堆起的肉馅迅速拨拉四下,皮子捏合瞬间刮刀抽出,小馄饨应声翻滚入匾中。几乎三秒一个。

图片
图片

  小馄饨,江淮一带的风味名小吃,以皮薄、馅嫩、汤鲜而闻名。其中,又以红汤小馄饨更见功力。义马馄饨就是典型的红汤小馄饨,其鲜美滋味的重要来源,便是朱建康妻子,祖籍江苏丹阳的汤小华家传的调制白酱油。

  “打包还是这里吃?”朱建康停下手中包小馄饨的动作,抬头问我。我朝店内望了一眼答道:“打包吧。”

  这是一间面积不大的店面,约莫一二十个平方。门口是工作台,有炉灶和包馄饨的摊点。穿过狭窄的过道,摆放着五张八仙桌,把本就不大的空间撑得挨挨挤挤。店里光线不佳,显得有些昏暗,两把上了年纪的大吊扇在头顶发出“呼啦呼啦”的声响,勉强吹走伏夏的热气。此时已近上午9点,店里却依然坐满了吃馄饨的食客。

图片

  “三十碗小馄饨,打包。”早市即将落市时,店里来了一张“大单”。眼下正值暑假,年轻人的回归让集镇上的饮食店生意好上不少,老牌子的义马馄饨店更是如此。按每天80斤馄饨皮子的用量,朱建康估摸这段时间店里每天卖出的小馄饨在3000多碗。

为此,儿媳妇也来了店中帮忙,老夫妻两人备料、包馄饨,儿媳妇则负责下馄饨、打包。每天凌晨两点半,老夫妻两人准时起床,做些店里的准备工作,然后等三点集镇菜场开门,取上当天最新鲜的猪肉。一个小时后,他们的儿媳妇带来当日现做的馄饨皮子,正式开启馄饨店一天的营业生涯。

图片

  从早上5点到9点这三个小时,是店里最热闹的早市时间,不计其数的食客涌进这家老式馄饨店。点上一碗馄饨,要上一碗炒面,舀一勺辣酱,淋几滴酸醋,带走一肚子满足,最后留下满地故事。

  这样的日子,老夫妻俩已经走到第36个年头。


遗忘在时间里的理发店

  义马馄饨店算是义马集镇建成后的第一批入驻者,也是第一批中留存至今仅剩的三家老店之一。不过,论起最早入驻的,可能还是东升路上的东升理发店,至少在梁敏芳的印象中是这样。

图片

  “我们是1985年3月18号开始打地基,一个月后房子造好,理发店正式搬进。”梁敏芳,东升理发店的老板娘,理发店就开在他们自己建造的房子里。

  义马集镇上的店面大多为私人建造,在当时,因为新集镇开发,人们只要报名就可以在集镇上建造房屋。

  1985年,义马乡政府成立的第三年。因为空间限制,原本乡政府所在的庙前老街不再适应新发展要求。为此,乡政府选取老街北面的一个独墩作为“新区”,并修建了义马路、东升路、春晖路三条马路,还一连造了东升桥、永升桥等多座桥梁与外界连通。自此,义马集镇兴起。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义马集镇相当热闹。有句话叫“走到天边,难到洲泉”,因为交通不便利,义马集镇成了西部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功能辐射周边海华、屈家浜、众安、浪桥一带。

  那是义马集镇的黄金时代。那时,东升理发店的收费是0.18元一个头,一天下来能挣三五块钱,而当时一个泥瓦匠一天收入也不过2元。理发是一门好生意。

图片

  在如今的东升理发店里,依然摆放着开店之初购入的两把铁制理发椅,200多元一把,在当时算是相当高档。据老板沈炳荣说,连洲泉镇上也只有一把,约等于当时普通工人三个多月的工资。

  因为理发生意红红火火,做了14年篾匠的梁敏芳也跟着丈夫,学起了剃头。但这样的好光景没有持续多久,随着义马乡并入洲泉镇,在地理和经济都被边缘化的义马集镇,逐渐沉寂下来。

  如今的义马集镇,依然保持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模样,从东升理发店的橱窗望出去,出现的大多是熟悉的光景和人物。梁敏芳感觉,这个集镇已经很久没有新鲜的年轻面孔闯入。

图片

  东升理发店也保持着上个世纪的模样。生锈的铁制理发椅,斑驳的木质长椅,放脸盆的老式木架,还有不时走进的上了年纪的街坊。这间理发店好像与整个集镇一起,被遗忘在了时间里。

  “现在生意不行了,好的时候一天也就两三百。”与周边街坊一样,梁敏芳如今最大的心愿,就是集镇能改造一番。


小集镇的低物价

  接近上午10点,早市落市,义马集镇街面上略显冷清。

  朱建康站在水槽边,开始清洗早上的碗筷。一墙之隔的的烧麦店里,店主朱月利开始清点一早上的营业额。“铅角子”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

图片

  虽然烧麦店不是进驻集镇的第一批,但也算是一家有年头的店面,朱月利偏过头想了想,从女儿9岁开始开店,到现在也有19年了。

  这家烧麦店原本叫新荣烧麦,取朱月利丈夫张新荣的名字作为招牌。前几年集镇门头统一改造,烧麦店便把招牌改成了茶糕烧麦包子店,一眼就可见经营内容。

  食客散去,店里留下一地狼藉,等着朱月利收拾。她的脸上略显疲惫,从凌晨1点多点起床到现在,已经将近9个小时。她打算等临时出门办事的老头子回来一起收拾。

  光顾烧麦店的食客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最近天气热,店里就两把吊扇,为了争抢电扇底下的风凉位置,大家你早我早,到得越来越早。

  不过,朱月利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每天2点开门营业,9点半落市收拾,然后回家眯上一会儿,继续一天的生活。周而复始,日复一日。

  这段时间正是暑假,店里生意还算不错,一天能有八九百元的营业额,这让她略显欣慰。不过平时就没这么好运,19年来,她眼见着集镇越来越冷清。

图片

  因为顾客群体的老龄化,集镇上的物价出奇地友好,即便是一个1.5元的甜包子,也能比几公里外的镇头上便宜上几角。同样一笼烧麦,朱月利的烧麦店就只卖6元,数量反还比镇头上的多上1只。小笼包也保持了多年前的物价,一笼只要5元。

  “年纪大了,这样蛮好了。”放平心态,是集镇上大多数经营者的选择。

  不过,朱月利也盼着搬迁和改造,房屋年久失修,一到下雨处处漏水,“十几年总是老样子,是该换换新了。”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桐乡发布”、“桐乡时间”、“FM97.1”“桐乡市广播电视台”等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0 市府网: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