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里的传统习俗
时间:2025-06-26 08:29:12 来源:今日桐乡 作者: 编辑:周洋
发表于:浙江桐乡王树军
清代顾禄在《清嘉录》中记载:“谚云:‘六月六,狗靧(huì)浴。’谓六月六日牵猫犬浴于河,可避虱蛀。”意为“六月六这一天给猫狗洗浴,可防虫虱”,在江南一带民间流传了不知几百年,其中是否有科学道理咱不知,但农历六月六时正值入夏,天气炎热,能泡在清凉的水中,的确是极大的享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六月六这一天,家里有猫狗的人家,傍晚时分会将猫狗丢入河中,让猫狗在河中洗浴,村上的大人小孩会站在河边看热闹。猫比较文静,一丢入河中,在河中扑腾几下,就马上爬上岸逃走了,但狗可就没那么老实了,当主人把它抱到河边时,两只脚使劲地蹬着,嘴里发出汪汪的叫声,一掷到河中就使劲地用两只前脚扑腾着,一个劲地向河边扑来,夹着尾巴,发着惊恐的叫声,装着颤抖的样子回到大家的身边。这时不好的事情发生了,狗会乘着你不注意,摇动身子使劲一抖,把一身的水泼到你身上,随后一溜烟逃走了。
这时,站在河边看热闹的几个光屁股小孩倒霉的时光到了,不知为什么,一向对孩子关爱有加的大人会来个突然袭击,把孩子推进河里,孩子沉头没脑地从水中露出脑袋,两只手扑腾着,哭叫着,可大人若无其事地任凭孩子在河中折腾,直到孩子划着手脚从河中间爬上来。说来也怪,孩子不哭不闹了,一边玩着水,一边学着游泳,因为人落入水中,有一股浮力,孩子也觉得人不会沉下去,而且大人在身边,也不会害了自己,于是大人也一个个地下了水,比划着教孩子游水。有的孩子在大人的指点下,捏着鼻子“闷头游”,胆大的孩子没几个回合就学会了游泳。
其实,如果说把猫狗丢入到河中洗浴可以避虱蚤,那么大人为小孩洗浴,其实也是希望孩子能像小猫小狗般容易养大,健康成长。再说石门湾一带地处水乡,出门摇船,常在水边走,难免不失足,学会游泳是水乡人必备的基本功,早学会,大人早放心。
作为农家的孩子,夏天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游泳,下午3点一过,小伙伴们一个个脱得一丝不挂,噗通噗通跳进河里。当年的小河就和今天城里游泳池的水一样清澈见底。河中游过的小鱼也是一清二楚。划水时小朋友们最爱玩的是潜水比赛,看看谁潜在水中的时间长。当然如果能在水中摸到几条鱼或是一条大黄鳝,那高兴劲就别提了。
也有很多人会选择在这一天为刚开始学步的孩子“割脚绷”。做父母的的会将一根绳子横放在门槛上,让孩子双脚踩在上面,然后持刀砍断,口中还要喊道:“会走路了。”
夏至过后,接下来是小暑、大暑节气,气温升高,有时高达40℃左右,已超过人和动物的体温。在民间有“六月六晒得鸭蛋熟”之称。进入三伏,以农历六月初六为中心,还有很多民俗:晒物、晒经、赏荷等,这就是“六月六”的民俗活动。俗话说,“六月六日晒衣物,不怕虫咬不怕蛀。”农家赶在这一日晒衣物、做酱,即所谓“伏酱腊醋”。
“六月六”的一大习俗是晒书,所以“六月六”也有晒书节之称。晒书的习俗有两个由来。一是一位老人在六月六这天躺在阳光下,肚子上放着一本书。邻居们都不懂,上前询问原由。这位老人笑着说,因为肚子里书藏得太多了,所以要来晒一下。据说,这位老人就是清初嘉兴著名藏书家朱彝尊先生。他曾经为羔羊写过一首诗:“五月新丝满市廛,缲车响彻斗门边。沿流直下羔羊堰,双橹迎来贩客船。”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种说法很多人都知道,因为这说法源于《西游记》。 唐僧师徒取经归来途中,他们与无字经书一起跌落河里后晒经文,所以佛家在这一天也会晒经文。其实这也是一种爱惜书籍的表现。
节日往往离不开吃,六月六也有吃的节目,叫作尝新,即吃新麦做的面条和饺子等。因为六月六是一年的中间,被称为小“中秋”,这一天要把早熟作物煮熟尝新,同时也给家畜一碗尝新,所以,六月六也称“尝新节”。六月六吃馄饨或麦块里(麦圪塔),是运河边延续了几十年的传统,说可以防治疰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树军 新《石门镇志》主编,嘉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