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乌镇美学!
时间:2023-11-03 09:06:18 来源:桐乡发布 作者:记者|孙溟苑 部分图片来源|乌镇景区 编辑:沈树明
发表于:浙江桐乡乌镇,一座从不缺乏“存在感”的小镇。
2003年,《似水年华》热播,乌镇“一炮而红”。此后,乌镇戏剧节,惊艳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成功举办并永久落户……
聚光灯的一次次聚焦,也让这座江南小镇,一次次走红。
而刚刚结束的第十届乌镇戏剧节,让乌镇再次以“造梦者”的形象出圈。
为什么是乌镇?这个问题从来不缺答案,有说是建筑风景,有说是历史积淀,也有说是时代机遇。
而更多人的感受是,在千篇一律的古镇中,乌镇的美,是独一份的存在。
意境
如果说乌镇存在一种“意境美学”,那它的背景板应当是水、是桥、是烟雨、是江南,是所有人都为之向往的小镇。
乌镇的美,美在它的水。
乌镇,依水建街、傍水设市,家家有临河阁楼,户户是枕水人家。摇橹船轻轻摇荡,岸边图、水中景,一水一波皆风情。
乌镇的美,美在它的桥。
接连不断的小桥,最是乌镇。船在桥下过,人在桥上行,远处有人在看桥上人,桥将世界分隔出来好几个层次,既是实,又是虚。乌镇也在这虚实的桥与桥之间,变得更加隐约迷离。
乌镇的美,美在它的民居。
乌镇的房子,俱是青白之色,临水而立,像是一叶叶住在水上的船。而江南的水汽,又将那本是素白的墙壁都晕染得斑驳模糊,布满了灰色的印子,是光阴攀爬过的痕迹。
有人说,在乌镇,有一种漫时光的感觉。
乌镇的光景是缓缓慢慢的,似它的风,似它的水。走在乌镇的长街短巷,看那些沉静的天光云影,总是不免想到许多旧日的时光。
当然,在乌镇,若能遇上一川烟雨婆娑,那又是另外一种感觉。
人文
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乌镇也辉煌过。在鼎盛时期,乌镇有10万人,相当于当时欧洲的中等城市。
乌镇出过很多文人,新中国首任文化部部长茅盾,“一大”红娘王会悟,海外华人文化界传奇式大师木心等,都是乌镇人。
深厚的历史积淀,为乌镇的美学贴上了一份浓墨重彩的“人文”印记。
所以你在乌镇,看到的不仅仅是乌镇,还有故事,还有历史,还有风情。
比如,在乌镇开发之初,除了恢复其特有的民居水阁、老宅深巷、船拳皮影和民间作坊以外,还复活了包括寿俗、礼俗、婚俗、衣俗等在内的民间节俗,把桐乡本地特有的“蚕文化”推向旅游前沿,重现了茅盾笔下的“老通宝家乡风情”。
比如,木心美术馆。这个诞生于2015年的美术馆,以乌镇人木心为名,不止陈列木心作品,还与大英图书馆、耶鲁大学美术馆、歌德与席勒档案馆、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上海中国画院等联手,推出了不少令许多大城市都艳羡的专题展览。
陈向宏就曾坦言,专业的美术馆,一点都不赚钱。但对乌镇而言,木心在的时候,是文化的在世象征,他走后,留下了人文精神。
在乌镇,人文基因,深深地刻在古镇的每一处肌理里。
风貌
乌镇的蝶变,不仅仅在景区。
走进乌镇陈庄村,一眼就看到了高高的竹编工艺村标,墙体中间镂空处是出自村里竹编匠人之手的蚕匾、斗笠、箩筐、扁担……一件件竹制品展现了当地匠人的心灵手巧。
而在上世纪90年代,陈庄村还是桐乡远近闻名的“养鸭村”,“鸭棚连片、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是贴在它身上的标签。
改变源于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借此契机,陈庄村拆除了鸭棚,将原有的养鸭基地改建为生态农庄,发展乡村旅游。
与此同时,在离陈庄村不远的横港村,一场有关艺术的蜕变,也在这里悄然发酵着。
当艺术介入乡村,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变成了“网红村”,更变成了“艺术村”。
原来荒废的老鸭棚改造成的小鸭驿站,成了游客接待中心;原本的破败的房屋,在设计师的巧思下,多了一份优雅的味道。
竹编作品《洞天灵蛇》亮相宝格丽珍藏艺术展
而近年来,像陈庄村、横港村这样迎来脱胎换骨风貌之变的,放眼乌镇,比比皆是,它们也一次次借“网”出圈。
潮流
乌镇是一个古老的小镇,但从来不远离现代文明。
2003年,彼时北京、上海的酒店,上网还要付费,但乌镇已开始拥抱数字化浪潮。
近年来,它又依托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科技,实现“刷脸”进景区,自助语音导览、智慧停车等。
乌镇,它追潮,也弄潮。
所以,我们看到,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元宇宙大会、健康产业大会等各领域前沿会议在这里举办。
所以,我们看到,乌镇戏剧节走过十年,走出小镇,走向国际。
所以,我们看到,木心美术馆、乌镇·有戏FUN、北栅粮仓、北栅丝厂,吸引了天南海北的艺术青年。
所以,我们看到,游客频频在乌镇偶遇黄磊、何炅、孙红雷、马伊琍等明星。
这样的乌镇,不潮吗?
尾声
陈向宏说:“我希望的乌镇,不是一个人为概念的乌镇,而是每个人理想中的乌镇。”
乌镇美学的出圈,也是人们对古镇的心之向往。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
清水穿城过,人家尽枕河。当熟悉的古镇从梦里回归,聚集起烟火万家,也吸引着八方宾朋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