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桐乡!

时间:2023-03-27 08:36:02 来源: 作者: 编辑:沈树明

发表于:浙江桐乡

东经120°54'、北纬30°64'

能定义这里的地理方位

727平方公里

能涵盖这里的地域面积

7000多年

能纵览这里的历史厚度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能描绘这里的基本面貌

……

这些都能让你“知道”这里

但不足以“认识”这里

这里的方言总爱用“得来”

香得来、好得来、困得来、饿得来……

这里有“最后的枕水人家”

让人来过,便不曾离开

图片

△来源:乌镇景区


这里的水网与互联网蓝海相连

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于此

这里飞出的化纤丝、

玻纤丝、桑蚕丝遍销各地

牵引经济发展

这里的清晨

大家都爱嗦一口小锅面

这里的秋天

大片大片的杭白菊酿出醉人的清香

……

这里,是桐乡!

图片

这片土地及土地上的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

演绎出独一无二的桐乡面貌与性格

今年是桐乡撤县设市30周年

一起重新端详

我们深爱的这方热土

见证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

图片


江南一隅 苏杭中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杭中间镶嵌着桐乡这颗水乡明珠

与生俱来的地域优势

是桐乡故事的起源

一马平川、水网密布的桐乡

占据了杭嘉湖平原内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区域

图片

△京杭大运河  王健仁摄

古老而神奇的京杭大运河

从隋唐缓缓流淌至今

千百年来蜿蜒流淌在桐乡的大地上

与桐乡大大小小的河汊编织起一张水网

滋养着这片土地

图片

△“我家门前那条河”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为育桑、养蚕、缫丝与丝织技艺的产生

提供了“土壤”

成就了桐乡作为“丝绸之府”的千载美誉

更是孕育出这座城市温润的性格


远古文化 文明曙光


7000多年,是她文明的“年轮”

第一批先民来到这里

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孕育了“马家浜文化”

图片

▲罗家角遗址出土的稻谷


水网密布、气候适宜

为农耕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罗家角遗址出土的156粒稻谷

说明当时稻作已由野生向人工栽培过渡

桐乡也成为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

这片土地的文明征程就此开启

图片


  △春秋时期,今市境为吴越接壤争战之地。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夫椒山,在太湖中),自御儿至今钱塘江以西皆属吴。

图片

△古吴越疆界

  △战国初年,吴越战事又起。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冬,越王勾践灭吴,市境复归越。越自勾践以下,传六世而为楚所灭,楚国“尽取故吴地至浙江(钱塘江)” ,此地遂入楚境。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国,设置郡县,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会稽郡,下设由拳、乌程等县,桐乡属由拳县。

  △到了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会稽郡属扬州。桐乡属扬州会稽郡。

  △到了隋朝,并嘉兴县入吴县,桐乡属吴县,隶属苏州。

  △到了五代,后梁开平初,吴越王钱镠废镇称义和市,属杭州,桐乡随嘉兴隶属杭州,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置崇德县。

  △到了明朝,宣德五年(1430年),析崇德县东境六乡置桐乡县。

  △到了清朝,崇德、桐乡两县同隶嘉兴府。康熙元年(1662年),因崇德之名与清太宗皇太极年号同,故避讳称石门县,同时改石门镇为玉溪镇。

  △民国元年(1912年),废嘉兴府,石门、桐乡两县属钱塘道。民国三年(1914年),石门县复称崇德县。

  △1949年5月,桐乡、崇德先后解放。

图片

  △1949年5月9日登载于《浙江日报》创刊号上有关桐乡解放的消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崇德、桐乡两县同隶属嘉兴专区。

  △1958年11月,崇德县与桐乡县合并,称为桐乡县。

图片

  △1958年桐乡县行政区划示意图

  △1993年3月26日,国务院批准桐乡撤县设市,隶属嘉兴市。

图片

  △1993年,桐乡撤县设市。(图为5月4日,市委挂牌)

  之后桐乡又经过历次调整,如今,桐乡辖11个镇(街道)。

图片

△桐乡市行政区划图

在文明的长河中

历经了岁月的涤荡

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桐乡


人文名城 风雅桐乡


自古以来,桐乡名人辈出

仅史志记载的就有数百位

他们在各自领域造诣非凡

为社会做出杰出贡献

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

“杨园先生”张履祥

图片

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

“晚村先生”吕留良

图片

文学家茅盾

图片

画家、文学家丰子恺

图片

红军女将领张琴秋

图片

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

图片

书画家钱君匋

图片

教育家、出版家陆费逵

图片

摄影家徐肖冰

图片

……

这里世代崇文,一派风雅

风雅桐乡,江南水乡

形似温婉柔弱,实则坚毅有力

一代又一代桐乡人

珍惜着这极佳的资源禀赋

开拓进取,令此地毓秀灵动

这源于桐乡这座城市

深沉、持久的文化自信

图片

△蓝印花布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桐乡蚕桑习俗)

含山轧蚕花

高杆船技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这些哲思流丽的文化符号

流淌着水乡蚕韵的风雅

倾注着桐乡人对生活的热爱

图片

△蚕花水会

中国民间艺术(漫画)之乡

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摄影之乡

中国排舞之乡、中国文学之乡

中国·新戏剧之乡

……

图片

△子恺漫画 

图片

△乌镇戏剧节

图片

△乌镇戏剧节特邀剧目

这个昔日以弄稻侍桑闻名的江南水乡

正向文化繁荣的创意新城迈进


城市风物 乡土人文


最日常的生活中

弥漫着最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这里

在风土人情中

能看到质朴的桐乡面貌

图片

嗦一口浓香四溢的红烧羊肉面

图片

品一盏清香扑鼻的菊花茶

图片

咬一口草头清香的芽麦塌饼

图片

尝一份鲜香的桐乡煲

图片

啃一口“糯叽叽”的桂花年糕

图片

嘬一口汁水饱满的槜李

……

食在桐乡

浓郁的烟火气将人温暖地包裹

而住在桐乡

美丽风景如从画中来

图片

△魅力桐城

图片

△活力高桥   施青山摄

图片

△凤栖梧桐  倪荣庆摄

图片

△福地凤鸣

图片

△时尚濮院

图片

△美篆屠甸

图片

△宋韵崇福

图片

△水映洲泉

图片

△大美麻溪

图片

△锦绣河山

图片

△枕水乌镇  沈诤摄

图片

△吴越石门

这里有宜人的风景

更有浓厚的文化氛围与便民设施

遍布各地的城市书房

打造出15分钟阅读圏

图片

△伯鸿城市书房

流动的文艺队伍

遍撒文艺星火

图片

△戏剧表演走进市民身边

缀在乡间田野的旅游景点

串起“打卡”路线

奏响风雅桐乡“十二乐章”

图片

△濮院时尚古镇

图片

△东浜头理想村

图片

△康馨文化园

乡音响起

家乡便近在眼前

这里的“很多”叫“交关”

这里的“厉害”叫“出塞”

这里的“总共”叫“夯不浪当”

这里的“硬币”叫“开果子”

这里的“好吃”叫“打巴掌不放”

……

此外,一个镇街一口方言

“吾”“活倷”“牙倷”“吴奴”……

“十里不同音”

闲谈间,三言两语便能暴露地域

图片

△桐乡各地方言的差异

时光流逝

一代代的故事被岁月湮没

而那些植入桐乡人骨子里的乡土情怀

却越发闪亮


今日桐乡 未来可期  


1993年3月26日

桐乡撤县设市

开启了新的篇章

30年,是时间的标尺

也是发展的刻度

让我们截取岁月长河中的这一章节

回看桐乡的发展变迁

抢抓经济发展先机

大力推进经济发展

桐乡制造销往全国

图片

△桐乡经济开发区 李渭钫摄于1993年

图片

△如今的经济开发区

出行日益便利

加强了与各地的交流

城市“朋友圈”的半径不断扩大

图片

△上世纪90年代的城市小公交(李渭钫摄)

图片

△高铁畅通

这里不产羊毛

却打造出世界最大的羊毛衫集散地

图片

△上世纪90年代,濮院羊毛衫市场一景

图片

△如今的濮院毛衫市场

不产皮草

却创建了中国皮草名镇

没有矿产资源

却有巨石、华友钴业等世界级领军企业

仅是江南小城

却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

图片

△乌镇

没有山

却有平地拔起的凤凰湖总部基地

图片

不临海

却能听到动能澎湃的发展“潮声”

图片

……

这就是桐乡

不断奋进中的桐乡

图片

而桐乡的精彩

离不开每一个你的参与!

感谢你陪伴桐乡

走过每个春夏秋冬


图片

△陈云仙 摄

图片

△曹培建 摄

图片

△施青山 摄


图片
图片

△沈诤 摄

图片

△钱学文  摄


图片

△曹培建 摄

图片

△陈云仙  摄

图片

△方德梁  摄


图片

△董崇飞 摄

图片

△钱佳盛  摄

图片

△钱永强  摄

我们期待在下个30年,

下下个30年……

遇见更美的桐乡!